“贫困村”蝶变“聚宝盆”的背后
◎记者 姜慧芳
临近春节,文登区米山镇西山后村村民于政凤正忙着购置年货。揣着去年村里给股民发放的“红包”,在集上买了排骨、整鸡等年货,别提多高兴了。
2014年,西山后村被确定为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村集体无收入,老百姓日子也过得紧巴巴;如今,多个致富项目落户村庄,不仅摘掉了穷帽子,还带动周边3个贫困村脱贫,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聚宝盆”。
华丽蝶变的背后,正是一个战斗堡垒作用强、敢于破旧立新的基层党组织,一群想干事、能干事的党员先锋。
在生态园内,西山后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一起察看木瓜长势。记者 刘志鹏 摄
党建引领“走出去” 破思想藩篱
多年前,地处米山镇驻地西南6.5公里的西山后村,道路破旧,只有粮贩子才愿意绕过弯弯曲曲的小路来村,村集体缺乏致富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西山后村党支部抓牢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创新“支部+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促进产业融合互动,积极探索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新路子。
贫困村如何蜕变?西山后村党支部书记于建福说:“蜕变,要从思想开始!” 全村共263户,639人,党员37名。村民和党员年龄偏大,思想老化、缺乏创新精神,村党支部利用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多样化党员活动,抓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极大地激发党员干事热情。
积极组织党员外出学习,实地考察省内外其他地区的发展现状、优势产业;组织村民就近参观荣成市、环翠区村庄的村容村貌,几十场外出学习培训活动,让新思想入脑入心,让涣散的人心渐渐聚拢起来。
“原来农村也能这么干净”“出去一趟,真是开了眼界”“日照的火龙果项目做得真好,咱村也能做吗?”……一场“思想风暴”聚起致富新动能,千村一面的产业不搞,西山后村跳出“山头”,开始发展特色产业。
结合外出考察经验,邀请专家为土地把脉问诊,经过“四议两公开”全体村民同意,2016年,村集体利用扶贫资金,投资建设集果品采摘区、拓展训练区、综合服务区、花海木屋区等特色板块于一体的产业园区,形成热带农业、运动休闲、会议食宿等四大产业架构,实现由省定贫困村向乡村振兴先进村的转变。
如今,凤梨馆、F4赛车场、滑沙滑草场等一系列特色项目纷纷落户村庄,多个项目联动发展的综合性园区渐渐成型,整个园区全年营业额可达100万元以上。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西山后村致富路越趟越宽阔。
党员带动“富起来” 做致富新村
“村子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在西山后村,头羊便是一支敢打敢拼的党员先锋队。
如何发挥党员先锋队作用,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提升村民的获得感?村党支部从制度上下功夫,建立党员联户制度,通过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在政策宣传、结对扶贫、环境维护等方面以党心聚民心,鼓励党员认领岗位责任,积极承诺践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形成推动村级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日常组织生活之外,还试点推行“十星党员”制度,将理论学习、工作业绩、民主测评等纳入积分考核,让党员亮出身份、亮出承诺、亮出成绩,激发党员争先创优的“红色基因”。
2017年,村子成立威海科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以合作社的名义入股西山后生态园,引导村民入股威海科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让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当时,合作社共向老百姓发放263股,每股1万元,最低保证老百姓每年10%的收益。不少村民心里打鼓,村班子便发下明白纸,党员干部挨家挨户的释疑,把事情办得明明白白,让村民心里清清亮亮。
今年77岁的老党员于政凤一下子入了五股,安心把资产投入到村集体的产业中。2018年10月底,一场分红现场会,让老百姓尝到了“甜果子”,于政凤凭着投资的五股,也赚得了5000元分红。
富一村不是富,富一片才是富。依托生态园,西山后村成了“聚宝盆”,不仅带动村集体、村民增收致富,还吸引周边的3个省定贫困村和19个经济薄弱村入股生态园,按照出资占比进行收益分配,建立镇域集体经济兜底保障机制,带动周边经济薄弱村全部销号,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