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美的歌声献给乡亲们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关注民生
2019-01-29 08:59:01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1月21日傍晚,临港区嘉和社区的刘惠芬吃饭都有点心不在焉,掐着表,不到18点20分,就赶紧往地下车库走,这儿早就聚集了几百位老街坊了。

    把最美的歌声献给乡亲们

    ——记“最美退役军人”、临港区创业典型李晓明

    ◎记者 李森

    1月21日傍晚,临港区嘉和社区的刘惠芬吃饭都有点心不在焉,掐着表,不到18点20分,就赶紧往地下车库走,这儿早就聚集了几百位老街坊了。

    10分钟后,临港区文化志愿者协会的表彰汇报演出在这里热热闹闹地上演了。别看这地方简陋了点,可节目一点不含糊,灯光一打,音响一放,大伙就“练”起来了:唱歌、小品、跳舞、京剧、黄梅戏等等,16个节目排得满满当当,大家伙儿个个精气神十足。预计40分钟结束的表演硬是延长到了两个小时,满头白发的刘惠芬说:“这一年里,他们给大伙带来多少好节目啊,看不够,根本看不够!”

    演出最后,协会理事张天芹还张罗着给演员们派发“年终奖”:“大伙儿一年辛苦啦,这是晓明自个儿掏腰包给大家买的大米、床单、洗洁精,东西不在金贵,主要是份心意。”

    “晓明人呢?最该表彰的是他啊!”今晚美美地唱了两首歌的林治钦接过大米,问出了大伙的疑问。

    “他啊,布置完舞台就走了,晚上有演出,他得挣钱撑着大伙啊。”

    “晓明”全名李晓明,是临港区文化志愿者协会带头人,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他是一名退役军人。

李晓明(左一)和临港区文化志愿者们一起进行声乐练习。记者 李森 摄

    2003年入伍的李晓明,在部队时就因为一副好嗓子成为文艺骨干。2008年退伍回到威海,跟着各种演出团队,参加过商演、慰问演出等,在街头唱过,就算红白喜事也不落人后。“一首歌50块钱,还不是天天能挣到,我干脆找到一家传媒公司,告诉人家最累的活儿都给我,我什么都能干,还一分钱不要。”李晓明说,“平时什么活重我干什么,大家也喜欢我,愿意教我真本事,编导、摄影、舞美、布景我都学了点皮毛,算是入门了。”

    2011年,李晓明和妻子姬琳租下草庙子集市上一个10多平方米的小门头给人拍婚纱照。“开始创业的时候人手不够,一个人身兼多职,录像照相主持都是自己干,我一个人撑起一台婚礼。”

    就这么苦熬苦干,七八年一晃而过,李晓明也成了临港区婚庆礼仪届的“红人”,还创办了一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事业干得风生水起。闲暇的时间多了,他心里却常空落落的,总觉得日子缺了点啥。

    那段时间,他时常想起在部队的光景,那年到苏山岛慰问官兵时,站在土坡上,他扯着嗓子唱了一首《小白杨》,“那才是我最快乐的时刻,赚钱养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还要回到热爱的舞台。”他说。

    再一次回到舞台的李晓明是带全家一起上阵的。“我唱歌,妻子弹琴,女儿跳舞,我们一家在社区、敬老院表演,大伙也都捧场。”

    李晓明记得,一次在南大疃村演出,结束后,有两位村民跑到后台,“明天还来吗?不来的话去哪个村?我们还能接着看吗?”看着乡亲们热切的眼神,李晓明心里一暖,回来后就定了主意,自掏腰包搭起草台班子,把歌声送给更多喜欢的人。

    “一个朋友萨克斯吹得特别好,但是没有舞台和观众欣赏,我叫上他一起演出后,他说听到喝彩时心都融化了。”

    “有个在三角轮胎上班的小伙子,看我们演出后,自个跳上台唱了一首,唱得非常好,我们当时就互留了联系方式,他现在也跟着我们演出。”

    “喜相逢舞蹈团的‘老叔’,72岁的人了,歌唱得还那么有激情,我就告诉老人家,还等个啥,一起来吧。”

    李晓明自费购买舞台车、音响、灯光、演出服,还捐赠了家里的钢琴,带着各怀绝技的“草台班子”到社区、军营、村庄进行公益演出,每年都要演出几十场,几年下来共演出100余场。

    2018年9月,临港区文化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参加的人越来越踊跃,而李晓明自己在外头“接活”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大家吃饭、演出的设备是要花钱的,他带着大伙,就得想办法。

    这只出不进又劳神费力的,图个啥呢?李晓明自个也说不上来,只记得去年文化惠民送戏下乡,大伙儿半个月走了32个社区和村庄,有一天忙活到了晚上,才坐下来吃上口热的。热乎乎的羊汤端上来,在雾气氤氲里,他看到“老叔”拿着油饼,妻子在一旁温柔地给大家添着茶水,那一刻,谁也没说话,却分明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在空气里涌动。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编辑: 刘思冰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向全球推介威海
  • 权威发布 | 强服务、促创新!威海持续推动医药医疗器械品牌建设
  • 综保区直购中心奥雅旗舰店将于8月1日开业
  • 威海写真丨威海“硬核”产品闯市场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