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就是那“金刚钻”
“党建+”就是那“金刚钻”
◎记者 杨彩明
装炉容量提高75倍,发电量提高296倍,供热量提高30倍,供热面积提高50倍,工商业用户由20户增加到1100多户……这是一组威海热电集团搬迁扩建以来的数据。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增加,而其背后都有着同一个关键词:党建引领。

党建+项目 关键时刻党员在
在威海热电集团车间内,伴随着隆隆作响的机器,丁长征熟练地走走停停,看、听、摸,一趟下来,机器运转如何,他已然心中有数。这样的“特异功能”,是在一个个组件拆卸、维修的过程中练成的。
去年8月份,正值酷暑时节,热电集团要启动供热站锅炉大修。将近10万个组件,其中有近9万件炉排片及配件、300组边梁、900组横梁、1500个链条穿柱,需要人工一片片、一根根、一个个地进行拆卸、检查、维修、重组。
如此大的工作量,如何加快进度尽早完工?
我是党员,我带头!任务刚刚公布,丁长征等一批党员迅速集结,一支“红色突击队”随即成立。在摄氏40多度的高温环境下,队员们忍受着上千度焊枪散发出来的热量,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加班加点、技术攻关,最终10月底,全面完成各项检修任务。
突击任务要有党员、困难任务要有党员、艰苦岗位要有党员……项目建设到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在热电集团的各施工现场,“共产党员”成为一个闪光的、响当当的称号。
——热网改造,党员站出来。去年5月份,4.8公里的沈阳路主管网开始改造,要求工期3个月内必须完工。又是一项需要跟时间“赛跑”、与高温“鏖战”的任务。一个由21人组成的党员应急小分队实行三班倒,机械24小时不停工。队员们每天在工地用汗水‘洗”好几次澡,但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如何有效推进工程建设的方法,赞誉着谁是当天完成最多的“任务王”。
——管网铺设,党员站出来。面对一项项开发建设任务,共产党员再次冲在建设一线,把实干的“印记”烙在班组,创造了“自行安装建热电、一年投产一个厂”的历史,并实现了主厂区至张村、科技新城热电厂至张村,两厂区供热管线贯通,实行双热源、双管路对接,为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供热保障。
——抢修一线,党员站出来。去年12月份,正值供暖期,一股寒潮来袭。集团锅炉、供热站房等生产一线的党员全部自动自发待岗带班,为确保突发情况发生时可以快速高效抢修。集团还成立了供热抢修队,人员、车辆、抢修设备落实到位,制定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党建+文化 拧紧思想“总开关”
党建“舞台”搭起来,一出出“好戏”也纷至沓来——
线下创新方式,让党员队伍“强”起来。热电集团的9个党支部优势不同,怎样通过党建引领,在不同党支部之间增强统筹,让热电集团发展更具活力?日前,第四党支部书记刘昌卫走进集团第一党支部的党课现场,用丰富实践、鲜活事例讲述如何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第一党支部李永强发挥理论优势,为第四党支部所作的题为《五个一特色支部建设》党课,也让各成员的视野更开阔。如今,热电集团各党支部之间通过“手拉手”实现“齐步走”。
线上形式“走心”,让党员学习“活”起来。日前,热电集团第一党支部第一党小组的11名成员手机提示音响起,这是微信群中的微学习第263条内容推送成功。群成员熟练地将内容复制、存储、打开、阅读,这种灵活机动的“微学习”,使党员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同时,热电集团党建云平台也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等方式,打破地域、时空界限和党组织间的壁垒,打通党建工作“最后一公里”,让党建信息“随时可看,随时可读,随时可享”。
开展专项活动,让党员身份“亮”起来。组建供热“保姆”网格化团队,每个“保姆”包4500户居民,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地为百姓提供供热服务;常态化开展“进社区、解民忧”活动,面对面地征集意见,手把手地教操作、实打实地解决问题;开通16部热线电话,只要老百姓一个电话,随时登门服务。
“党建工作做实了是生产力,做深了就是竞争力!”如何保证热电集团以强劲的势头继续发展?热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赵爱国给出掷地有声的回答:用好“党建+”这一“金刚钻”,服务更用心、更用力、更有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