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多云唱主角 出游记得防暑防晒
眼看着离“入伏”越来越近,天气也越来越热。记者昨日从市气象部门获悉,今起三日,市区最高温度虽有小幅下降,但都在30℃以上,防暑降温仍是“主旋律”。
今起三天依旧无雨
不知道从何时起,没有空调的夏天似乎成了不完整的夏天。这几天,记者家的空调最近“罢工”了,不得不买了一台风扇暂缓解暑热。说到消暑的方式,记者最近还特意购置了一台手持小风扇,这样的风扇小巧、便于携带,充满电后放进包里,方便随时拿出来使用。不知道大家都有哪些好的消暑方式?不妨跟记者分享。
再来说说天气状况。据市气象台预计,本周工作日的最后一日,太阳公公依旧敬业坚守。天气跟昨日变化不大,市区晴到多云,最高温32℃,但阵风可达7级,或许能送来些许清凉。明后两日,市区天气由多云向多云间阴转变,市区最高温分别为31℃、30℃,天气情况变化不大。
在这里,记者提醒大家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如感到身体不适,应引起注意,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如果出现不适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
趣味十足,古人这样度“酷暑”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恨不得把空调和冷饮变成每日的标配。但是,古代既没有空调、风扇,也没有冰箱、冷饮,他们是如何纳凉避暑呢?记者从古诗中文人墨客的记录,寻得了古人别有一番趣味的消暑纳凉方式。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夏日山中》描述的消暑场景。盛夏时节,山中比都市清凉不少。“诗仙”李白向来行事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在炎热的夏季,他袒胸露顶,栖身石壁下,在山林里沐浴清风,暑热自然全消。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赋诗《消暑诗》记录避暑之趣。“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读完白居易的这首诗,让人联想到“心静自然凉”。面对烦人的暑热,白居易选择在院子里静静坐着。庭院中没有高大的建筑,从窗户吹进缕缕清风,平心静气什么都不想,就自然凉快了。透过这首诗,仿佛看到一位老者心平气和地端坐院内,在徐徐清风中乘凉的形象。
宋代秦观的《纳凉》诗中这样描写消夏方法:“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盛夏时节,水边景致绝妙,还能带给人无限的清凉感觉,柳、桥、月、船、笛、风、莲等,无一不是那样浪漫多姿,且清凉无限。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绿柳林中,徜徉于碧波荡漾的荷塘小径,清风徐徐,荷香沁人,笛声悠扬,暑热也早已随着清风、花香、笛声消散。(威海晚报记者 常会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