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战争年代,他们冲锋陷阵;和平年代,他们守家卫国;穿上军装,他们英姿飒爽;脱下军装,他们初心依旧……
“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走近抗战老兵、现役官兵、转业军人等,讲述“绿军装”下的“赤子心”,以此向“最可爱的人”送上真诚的节日祝福。让我们一起致敬中国军人,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我们是人民子弟兵”
——记威海籍90岁抗战老兵孙管然
◎记者 李森
“一下自行车,就看见妈妈坐在村口的石头辗子上,直到今天我都记得那一幕,不能想、不能忘……”北仓社区一栋二层老屋,是90岁老兵孙管然的家。屋子里,孙管然的皱纹似乎比头发多,但和他握起手来感觉如铁铸般有力量。

孙管然在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涯。记者 王彦博 摄
1931年,孙管然在乳山口镇出生。他清楚记得,1938年时,父亲被日本人抓去修碉楼,救回后身体就垮了。
国殇家仇,孙管然9岁就参加了儿童团,还当了小团长,到今天依然会唱团歌:“月儿弯弯,星光闪闪,站岗放哨……”
1947年,16岁的孙管然谎报年龄和哥哥一起参加了解放军,隶属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大部队转移时,妈妈把家里能吃的都塞给了哥俩,送了一程又一程。
“头顶的炸弹像落雹子,一晚上走200里路,边走边睡觉。”孙管然说,潍坊战役时,战士们久攻不下,损伤严重,副排长宋修德带着他和另一个战士抬着炸药冲到了城楼下,一发炮弹落在身旁,他被巨大的气浪掀飞,身负重伤,昏迷了5天,军医用烧红的铁丝从他的腰肋下勾出一块块弹片……直到今天,孙管然的身体里还留有三枚弹片。
他说,自那一役后,再也没见过他的入党介绍人宋修德。
周村战役、潍坊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他跟着队伍转战南北,在战火中淬炼、长大。淮海战役,腿被打穿,一个星期后就回到战场。解放南京,他和战友们和衣睡在大街两旁屋檐下,这是他一辈子的骄傲。“我们是人民子弟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孙管然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一块白毛巾,上面用红色的丝线绣了7个字——“将革命进行到底”。“连长说,这是毛主席对大家的嘱托。”孙管然回忆道。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孙管然作为第一批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天上是美国人到处盘旋的飞机,一个个山头被直接炸平。 地上,最冷的时候有零下40℃,他穿着单衣,背着步枪,身上只有一支牙膏,一个干粮袋。“我们带着的土豆,在山下都煮熟了,拿到山上又冻住了,得用砍刀劈着吃,很多战友睡着睡着就冻死了。”
直到1954年,百战馀生的他才第一次踏上了回家的路。那天傍晚,晚霞映红了山岗,汗流浃背的他老远就看到母亲坐在村口的石头辗子上。
两天后,他离开家,再次回到部队。其后,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工干事、鞍山钢铁公司政治处主任、威海轮胎厂厂长兼书记、威海市一轻化工局副局长等职务,直至退休……
坐在50平方米的居室里,孙管然用一个上午时间,平心静气地回顾着自己壮阔的一生。
临行前,记者和孙管然商议给他拍一张军礼照。他眼角抖了一下:“好的很呐。”对着镜子,他小心整整了衣服,微驼的背慢慢挺起来,颤巍巍举起右手,眼里泛着泪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