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威海开“良方”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院士张偲——
剑指东北亚“滨海明珠”
█院士名片:主要研究“热带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功能”关键生态工程科技问题等,是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距离我上次来威海,已经有5年时间。这次又看到了威海在海洋产业领域取得新的进步,令人振奋。”张偲说,威海发展现代化海洋经济,是有天然优势的。
张偲认为,威海在临港装备、海洋健康食品、海洋服务等领域产业规模较大,发展态势良好。站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可以制定一个更高的使命定位。目前,国内有上海、深圳两个城市是国家发改委审批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威海可以将之作为发展目标。
“目标高远,也要脚踏实地。”张偲开出了四道“药方”——举办国际海洋高端论坛,向更多区域展示威海名片;以人才基金引才留才,建立重量级人才基地,提高城市主要竞争力;举办一所国际化海洋大学,为人才培育积累后备力量;要有自己的国际化海洋创新链,发展自己的海洋科学,直到有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对国内乃至国际才更有吸引力。
此外,张偲认为,在发展滨海旅游业方面,威海也可以围绕“国际化”做文章,如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北亚线路活动,成为东北亚“滨海明珠”。
“威海正对日韩,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发展国际化旅游。”张偲说,可以立足现状,给游客一些特色优惠政策,如向国家申请短期东北亚自由行免签,吸引更多游客将威海作为旅游目的地或中转站,以国际化旅游带动城市经济发展。随着国际化旅游产业逐渐繁荣,威海的游轮产业也将得到带动。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书记赵宪勇——
以创新贯通渔业三产全链条

“有个说法,‘中国渔业看山东,山东渔业看威海’。”赵宪勇说,20多年前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就在渔业调查、海水养殖相关产业、科研等方面和威海开启了密切联系,也受到很多科研启发。
“比如传统捕捞业的转型升级,深入开发海洋资源,都非常符合威海市的发展方向。”谈及威海海洋经济的发展,赵宪勇表示,威海是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有能力形成未来在陆地上进行加工的一二三产全贯通、全链条的新兴产业。“一旦发展起来,将提升威海整个传统捕捞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威海应该如何充分开发南极磷虾渔业?赵宪勇也有自己的“金点子”。
相关部门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相关企业对从事南极磷虾渔业的意愿、意向申报,威海有3家企业获批,占了全国获批量一半。这不仅是一个产业问题,也是南极地区丰富资源的利用问题。
此外,赵宪勇还建议威海可以尝试形成一个创新团队,采用创新的运作方式、共同运作,实现更低的运营成本和相关部门间更有效的沟通衔接。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元兴——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张元兴也是威海的“老朋友”。近三个月,他不仅先后来威海三次,还曾在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评审中,以专家组组长的身份为威海投出了宝贵的一票。
“在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中期考核评估中,威海最终评分位居第一,是七个城市里唯一的‘优秀’。”但话锋一转,张元兴认为威海海洋经济也有需要补齐的短板。就产业发展而言,要加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不仅要拉长现有产业链,也要尝试与更多产业链产生联系,试着与大健康产业、工业等领域发生“化学反应”,把“蓝色产业链条”延伸到更现代化、更先进的层面。
在张元兴看来,海洋经济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他建议,政府部门可以推动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培养自主研发力量。还应向江苏南通这类第一批海洋创新城市学习,多引进高精尖技术、开发海洋工程装备等精品项目。
张元兴对未来威海海洋经济的发展信心十足,他还希望在威海做一个有关“海水养殖鱼类防疫”的品牌,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将把自己的知识投入到威海海洋经济产业建设中,致力威海在全国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建设中始终保持领先位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辛福言——
“深远海养殖”或成发展趋势

“威海是我的家乡,此次受聘为顾问,我愿作为威海和黄研所的‘桥梁’,联系推动相关科学家和企业合作。”发言中,辛福言用一口乡音表示,能够为家乡的海洋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他将不遗余力。
“威海三面环海,是名副其实的海洋资源大市。而我们近年来和威海的合作,则可以助力威海‘由大到强’。”辛福言说。
近年来,威海和黄研所联系密切,从生态养殖、精细加工,到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一系列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桑沟湾开展的远海养殖项目,是双方最近合作的“重头戏”。
目前,威海市共有7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桑沟湾就是其中一处。桑沟湾海洋牧场主要以近海养殖为主,该区域同时具备较深水域,适合发展深远海养殖。
“我们和桑沟湾的合作,正式推动了由‘近海养殖’向‘深远海养殖’的转型。”辛福言说,该所在桑沟湾主要开展的是在远海的“多营养层次的健康养殖”,如下层养海参、鲍鱼,上层养海藻,相较近海养殖,幼鱼成熟速度快。这种立体养殖结构在桑沟湾实验成熟后,威海可以逐渐往外延伸,推广深远海养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方建光——
打好养殖、生态、科研三张“优势牌”

“我们研究所和荣成市长期合作,和威海的感情非常深厚。”带着这份“情谊”,方建光说,如果有需要,他的团队可以为威海生态养殖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当下海洋环境治理及海水养殖方面存在的问题,方建光指出,由于成本太高、从事海水养殖产业的人越来越少,行业内部正在提倡实行标准化生态养殖,即在基于容量的基础上,探讨最适合的养殖产品、数量和模式,为产业下一步的机械化、自动化做准备。
威海岸线多样性也体现出这里拥有丰富的物种和良好的生态。在方建光的眼中,这些都是威海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动力,特别是威海沿海星罗棋布的海草房。“我们研发了海草栽植技术,海草的成活率达百分之百。目前,种植的海草面积已有三千多亩,我们非常愿意与威海在此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合作,进一步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威海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要借力,还要“借脑”,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方建光抛出了“锦囊妙计”。他认为,威海的优势在海洋,可以继续加大高水平院校的建设、引进和合作力度,争取在威海建立国际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利用科技创新驱动,助力威海更加充分地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文/记者 杨彩明 初佳伦 实习记者 徐子惠 图/记者 孙大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