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青的威海情:曾惊陶夼秋色美
延伸阅读
辛明路忆峻青:一生怀揣赤子之心

峻青先生与威海渊源深厚。他是“马石山惨案”的亲历者和幸存者,夫人于康曾在胶东育儿所担任卫生员,两人在乳山相识相恋。2012年,为了胶东育儿所的研究工作,乳山母爱文化研究会会长辛明路及时任副会长的郑华,曾前往上海,到峻青先生家里对其进行了采访。
辛明路回忆,当时,峻青先生已近90岁高龄,且心脏十分不好,医生及其亲属不建议他接受采访,但峻青先生坚定地表示,“老家”来人不能不招待。“此行,我们主要为了采访峻青先生的夫人于康,但她卧病在床,不能详谈,峻青先生便充当了翻译。”辛明路说,峻青先生十分健谈,原定30分钟的采访谈了3个小时,为他们的红色文化研究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
回到乳山后,峻青先生还特地致电辛明路,并托人捎来了题词作品,表达了自己对辛明路一行的感谢和情谊。此后,辛明路便一直与峻青先生保持着联系。有时,他们会打个电话问候彼此;有时,辛明路会给峻青先生寄去一些乳山喜饼。每每此时,峻青先生便会打电话给他,感慨乳山喜饼真好吃。
8月19日清晨,峻青先生在上海去世,当天,辛明路便从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安家正那里获悉了这个噩耗,他难过得久久无法言语。“一时间,那次去上海采访的点点滴滴全都涌现在了眼前,不能相信峻青先生就这样离开了。”辛明路说。
辛明路是峻青先生的忠实读者,深受其文学作品的影响,《海啸》《黎明的河边》等作品让他百读不厌。辛明路坦言,早期,他钦佩峻青先生的文学成就,相识后,他又被老先生的为人折服。“峻青先生与夫人一生爱党爱国,怀满赤子之心,有着极高的精神境界,内心始终充满着正能量。”辛明路表示,峻青先生的作品及为人带给他的影响,将一直留在他的心里,永远激励着他。(威海晚报记者 李林)
相关链接
峻青简介
峻青,原名孙儒杰,字俊卿,1923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历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等之职。1981年参与《文学报》的发起创办和主编工作。自1940年起,峻青从事文学事业逾七十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海啸》(上、下卷)、中篇小说《最后的报告》《神秘失踪之后》、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怒涛》《胶东纪事》、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沧海赋》《雄关赋》《三峡赋》《梅魂》等诸多优秀作品,并以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半岛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塑造了一系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英雄人物形象,形成了崇高、悲壮的艺术风格。 (李林 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