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精致城市建设”院士报告会举行。两位业内顶尖大咖围绕“人才引领精致城市建设”主题先后登台发言,分享他们对威海的美好印象和对威海发展的真心寄语,为威海建设精致城市出谋划策。
依山就势建设精致城市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欢成

最近我做了两个命题作文,一个是中国如何发展装配式建筑,另一个就是以院士角度为威海精致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对于威海精致城市建设,我的观点是以历史文化名城+新时代科技创新来建设威海精致城市。威海是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名城,不仅地理位置重要,在革命年代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在历史文化方面再加以挖掘、宣传,进一步提升威海的城市地位,提升威海的影响力。
在人才长廊,我看到这几年威海培养和引进的各类人才,这说明威海是一个孕育人才、吸引人才的地方。精致城市建设自然离不开人才的推动,因此,威海要继续加大力度教育培养人才、引进人才。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人们讲到创新驱动发展,大都是上太空、下深海,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智能化等高大上的东西。但我是搞土木的,土木很贴近百姓、贴近民生,是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来服务的。土木该如何创新呢?
我找到的点是“天空城镇”。在城市发展中,建设用地非常紧张,土地资源显得尤为珍贵。因此,向天借地就成了更经济、更实惠,且最容易达到、最安全的方法。
所谓“天空城镇”、向天借地,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两个方案”。“三句话”是,高层建筑多层化、垂直设施市政化、用造桥的办法搞建筑。“两个方案”就是,大平台+多层住宅;模块化、标准化、装配化+垂直设施市政化。
“天空城镇”可以依山就势,用造桥的方式,只要桥墩子能落地就可以,桥和桥板叠交的地方就是一个楼梯间。这种建筑其实很适用于威海的山区地形,可以在山上打造出一个小城镇。而这样的建筑不光是为了改善威海环境,利用威海山地特征,还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产业、一个品牌,助力威海精致城市建设。
处理好生态文明与城镇化的关系
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 彭培根

我是一名建筑师,建筑师是工程师、艺术工作者和哲学学习者的综合体。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建筑是反映人类文化进程的,为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的科学、哲学和艺术的最具象的综合结晶。
我以《生态文明与中国城镇化的矛盾与和谐的辩证》为题,讲解一下生态文明与城镇化的关系。
文化与生态文明的简明定义,生态文明与中国城镇化的矛盾与和谐的辩论,我曾讲过很多次。文化就是人类在满足了生活的基本温饱后,对食衣住行加以有区域特点的美化和文明化的历史累积。生态文明是人类因为工业文明的物极必反的被动性,而形成以自觉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文明为目标的文明形态。
中国城镇化的定义是什么,它与生态文明的矛盾在哪里,和谐在哪里?处理好生态文明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推进精致城市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式方法。
中国城镇化定义是指中国农村人口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变化,逐步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它体现城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城镇化率”,即一个行政划分区的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例。城镇化的进程和核算的比例,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经历的改革和进程。在2012年,全世界的城镇化率就达到了50%以上。
发展城镇化的必要硬件之一,就是一定要有经济的改革和载体。以中国来说,必须要有现代的和传统的农业产业,作为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并不是将人口聚集在城镇就达到目的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因为有了城镇的硬件而更有效率。(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曲黎悦 朱春晓 实习记者 姜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