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共享机遇 共谋发展 英创会助力威海走向世界

2019-11-01 编辑: 仲鹤

这是一次直面热点,凝聚共识的坦诚交流;这是一次面向未来,谋划发展的务实盛会。

10月31日,2019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拉开序幕,轮番登场的论坛将威海再次推到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来自各领域数十名专家共聚一堂,聚焦城市建设、海洋产业、新材料等领域,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探寻对策;智慧城市、海洋强市、产业园区等高频热词相继迸发,新理念融合碰撞,凝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

谈优势:生态底色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我和我的父母都和中国有缘。”作为中德生态示范城首批入驻项目,大数据人工智能项目负责人拉斐尔·克罗默,在威海中德科创论坛上,表达了他对项目建设的激情。

“成立一个公司或者加入一个产业最主要的动力就是想解决一些问题,我们的产品主要借助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来对抗癌症,我们非常愿意在威海启动这个项目,中国有句话叫‘用行动来代替语言’,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

同拉斐尔·克罗默一样,住建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学术交流部所长潘琳也对威海打造中德生态示范城拥有别样的欢喜。

“从生态城市建设角度看,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羊亭镇具有发展中德生态示范城的先天优势。同青岛中德生态城具有很多相同之处。”潘琳说,青岛中德生态城的建设为团队积攒了很多经验,从前期的建设引领,到后期的具体落实,还组建起一套非常成熟完善的一个管理运营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很多经验可以直接嫁接到威海。

正因有了经验可借鉴,对于建设世界顶级生态城市,潘琳对威海充满信心。

无独有偶,“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成为丹尼尔 ·史蒂芬“中意”中德生态示范城发展的关键词。丹尼尔 ·史蒂芬是德国一所学校的校长。虽说身处教育领域,但借助智慧城市,将教育融入智慧,打造发展的区块链是他此行的目的。

“目前,已有了初步规划,希望从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对于威海未来的城市面貌我非常期待。”丹尼尔 ·史蒂芬说。

话机遇:携手挺进“深蓝”

海洋跨越无人协同作业系统、深海探测技术装备发展思考、海洋探测网络技术……10月31日上午9时,2019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暨太空与海洋装备协同创新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国内航天科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领域等人才,带来9场别开生面的主旨报告,为威海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贡献力量。

“威海自然风光优美,清晨在海边慢跑,都是一种享受。”哈工大(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周志权对脚下这片土地有着说不完的情愫。

哈工大(威海)30多年办学特色立足海洋,对于发展经略海洋,周志权一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为海洋城市,威海一直有着独一无二的水深条件,我认为可以利用好这方面的自然资源,发展海洋装备高端测试产业。”谈起威海经略海洋发展方向,周志权表示,可以依托高校资源,聚集国内高水平科研院所,为威海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会议期间,专家们“接力式”主旨交流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赢得了与会人员的肯定和赞扬,现场掌声不绝于耳,气氛热烈。

“我们主要研究无人船领域,这次报告会里有很多涉及水生通讯在海洋中的船只特性相关课题,带来了很多水下通讯方面的启发。”哈工大(威海)教工罗清华说。

专家交流期间,坐在会场首排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晓军神情专注,听得格外认真。“威海要把海洋科技作为发展方向,可以在高端装备方面着重发力,从而带动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谈及此次论坛感受,王晓军放下手头的材料,打开了话匣子。

“众所周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谁聚拢了人才,谁就聚焦了智慧,此次研讨会就是恰逢其时,将人才强强联合,将对威海的海洋强市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王晓军说道。

谋对策:集聚新材料助力转型升级

“‘稀土’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10月31日下午,国际新材料产业高端对话会刚一开始,作为首位演讲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小卫没有采用“开门见山”式的开场,反倒是卖起了关子,瞬间吸引了与会人员的关注。

“吃、住、行、医等领域,都可见到稀土材料的身影。”黄小卫说,例如医学临床使用的心脏支架,汽车生产所使用的配件,都可采用稀土材料,性能更高、质量更有、稳定性更强。

随着讲解的深入,与会人员对于“稀土”的认识越发清晰,对威海国际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也更加关注。“如果能将稀土这一新型材料引入园区,将进一步壮大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吸引人才不断集聚,为打造新材料产业聚集区打下坚实基础。”羊亭镇副镇长王凯民表示,羊亭镇将借此活动,扎实推进威海国际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挖掘领军企业,完善新材料产业链条,把产业链拉长、增厚,壮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同时牢牢抓住人才这一关键要素,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汇聚羊亭镇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稀土新材料给园区和部分企业带来了发展新思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带来的玄武岩纤维则为企业转型升级坚定了步伐。

“围绕刘院士刚讲的这几点,大家要尽快研究、落实,争取早日研发出新型纤维建材。”当日下午4时许,对接会已结束近半小时,威海齐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研发部主任刘顺凯与同事们仍不肯离开,就地开启了简短的“小会”,对刚学到的“新知识”进行重温。

作为一家从事多年建材生产的企业,齐德新型建材一直在“奔跑”,从最初的传统生产到装配式建筑,创新转型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前不久,为进一步拓宽市场,研发更高质量的建材,齐德建材又瞄准纤维材料领域。但对于企业而言,纤维材料是一个全新领域,想要跨进这道“门”,首要的是寻找一个“中意”的纤维。

“刘院士的这份对照表来的恰当适宜。”刘顺凯笑着说。

此前,为选取适宜的纤维材料,公司曾对碳纤维、玻璃纤维等纤维材料进行实验对照,但测试结果无法作为评判标准“筛”出最优选项。如今,借助对照表,既捕捉到玄武岩这种新型的纤维材料,还能够借助数据对纤维制品的建材质量、稳定性进行权威的评判。

“此次大会让我们找到了发展方向与发力点,也同刘院士牵上了线。”刘顺凯说,接下来,将邀请刘嘉麒院士前往公司实地考察,共同探寻玄武岩纤维在新型建材中的运用。(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 高昕 实习记者 王奥然/文 刘志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