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中午,忙完农活的经区桥头镇碑鲁村村民宋淑霞一进家,拿起杯子径直来到厨房,拧开水龙头灌上半杯水一饮而尽。
“拧开水龙头就有甘甜的水流出,这种好日子盼了大半辈子。”搁过去别说痛快畅饮,一想到家中吃水、用水,宋淑霞的肩膀便会隐隐作痛。
碑鲁村地势较高、水源条件差,2010年村内虽修建了蓄水池,并通过水管将水引到村民家中,缓解村民用水需求。但受地势高影响,水压不足,村民家中断水情况时有发生,吃不上水,大伙只能走上一里地到山上的深井挑水吃。宋淑霞便是“挑水吃”的几户人家之一。
这样的日子维持了近五年。“不出家门也能有水喝”成了她最大的心愿。
“不出家门有水喝”不只是宋淑霞的心愿,更是与碑鲁村相邻的报信村、邓家店村、马井泊村3个村子3000多户村民的共同心声。
今年8月,结合碑鲁村、邓家店村等周边村庄的用水情况,市水务局按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最大限度压缩单村供水”的原则,对各村内原有的自来水管道更新改造,并将其并入规模化供水大管网,再通过新建邓家店加压泵站,采取二次加压,将规模化供水输送到各村各户,从源头解决村民吃水难题。
“上个月,辐射四个村、9000米的供水管网全线贯通,困扰村子长达数年的吃水难题彻底解决。”经区农经局水利科科长陈广明说。
近年来,我市优先抓好城区供水管网延伸,扩大镇级规模化供水管网的覆盖范围,切实按照城市供水标准,打造安全、绿色、可持续的农村饮用水体系。
“在市区周边以市水务集团为建设主体,其他区市则发挥市镇两级供水厂作用,大力推进规模化供水建设。”市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我市已将1309个村纳入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预计明年6月基本完成规模化供水改造,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将提高至73%。
除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化供水管网的覆盖范围外,单村供水工程的改造提升同样为我市农村缺水群众带来福音。
高标准水泵房、介质过滤设备、变频器……不久前,距离碑鲁村仅10分钟车程的桥头镇董家夼村添了新设备,有了新变化,40户村民的饮水难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董家夼村位于桥头镇的西部山区,地势较高,村中原来的自来水管路建于上世纪90年代,因大部分管路年久失修及部分管材质量不过关等多方面因素,村中自来水主管道爆裂、漏水、维修跟不上等情况屡见不鲜,给村民饮水造成了不便。
由于董家夼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口较少,城市化供水无法通达,经区决定实行单村供水方案解决村民实际需求:在董家夼村东南角凿深井新建水源,铺设新管道,更换原有破损老化管道,并增加直饮水、介质过滤消毒等设备,全力保障村民饮水安全。
近年来,对与董家夼村一样暂时不能并入大管网的“单村”,市水务局科学制定标准,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全环节,从建设到管理全过程,实行建设标准、卫生标准、管护标准、经费标准、人员标准的“五统一”,打造“水源+消毒净化设施+直饮机”的“三位一体”建设模式。
为切实保障单村供水水质安全,我市大力开展消毒净化和直饮机配套工作,年内将实现全市单村供水村庄(含大管网接而未用村庄)直饮机及消毒过滤设备100%全覆盖,入户水全部经过消毒净化、直饮水稳定便捷。同时,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全面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力度,在确保180个省定贫困村实现自来水村村通的基础上,对97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饮水工程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贫困村群众饮水条件。
大力推进规模化供水,因地制宜开展单村供水工程改造提升是保障农村有水喝的前提,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才是保障村民喝上放心水的根本途径。
市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在大力开展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基础上,我市还将进一步健全农村供水长效运管机制,在各区市设立县级农村供水专业化服务公司,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公共供水工程的建设实施、运行管理、经营维护。同时,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实行有偿供水,计量收费,以价格杠杆撬动群众节水、护水、爱水意识进阶,确保农村供水工程长效发挥利民作用。(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 通讯员 袁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