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早饭来了,您戴上口罩,开一下门。”2月6日一大早,在南海新区集中隔离点的门外,陈静拎着饭一间一间地敲门,送早饭、测体温、询问症状、消毒……一套工作流程下来,自己的早饭已经凉透了。

陈静是南海医院的一名主管护师,是第一批赴集中隔离看护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她搭档的是她的同事王润龙,今天是他们在集中隔离点工作的第7天。7个昼夜里,与疫情“赛跑”的接力棒在两个人手中交替传递。
因为隔离区防护严格,需要24小时轮班,所以两个人一直是交替工作。“防护服资源紧张,我俩都是6小时换一次班。”王润龙说,这就意味着,在这6个小时里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上厕所。

因为要在厚厚的防护服的包裹下工作6个小时,所以每天的出汗量很大,一直处于很渴的状态。陈静说,为了少上厕所,别说喝水了,就算早餐里的稀饭他们都不敢喝。王润龙也开玩笑道,大静每次脱下防护服第一件事就是冲向厕所。每天被口罩、手套、护目镜勒得紧紧的,当陈静脱下防护服后胳膊和脸上都被压出的深深的红印子。
王润龙称呼陈静为“大静”,陈静叫王润龙“大龙”,作为同甘共苦的“战友”,两个人在工作中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只有相互鼓励和接力战斗。

记得2月3日下午,临时接到有多个隔离者将被送来的消息,两个人不约而同穿上防护服下了楼。“我俩虽说是排了班,但是活多的时候不用商量就会一起过来干。”王润龙说。
“一有体力活,大龙就抢着干,因为每天配置高浓度的消毒水,再加上长期喷洒消毒水,呼吸道粘膜受损,有几天大龙吃饭完全尝不出味道。”一切都看在眼里的陈静也顾不得自己的老腰病,40斤的消毒水每天背着爬上爬下,等到晚上休息的时候腰已经不敢着床了。

“不仅是身体上的压力,当时心理其实也还是有压力的。因为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不知道病人是否真的感染上病毒,自己被传染不怕,关键是家里还有孩子等着照顾。”王润龙说。
谈起孩子,两个人的神情都有些波动。王润龙有一个6岁的女儿和8个月大的儿子。“我是大年初二的晚上,临时被召回医院,连续7天没有回家,说不想孩子是假的。”王润龙说,但是我做护士10年了,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能在关键时候做“逃兵”,疫情在前,这就是我们的“主战场”。

陈静的女儿刚上二年级,谈起女儿,原本说话中气十足的陈静有些哽咽。“怕她闹,我没敢告诉她我出来干什么,走的时候我骗她说我只是来值一天班。”
但纸包不住火,陈静几天都没有回家,在女儿的追问下,陈静的丈夫把真相告诉了女儿。
女儿在微信上给陈静留言:“我一直以为你去值班了妈妈,你为什么不告诉我,我都哭了一上午。”在一线都没怕过的陈静看到信息眼圈泛了红,给女儿发过去了一张自己“全副武装”的自拍。女儿自豪地发微信给姥姥:“姥姥,你知不知道,我妈妈正在一线看护‘病人’。”
家人知道他们要走上防控疫情的一线,都主动接过照护孩子的事,让他们安心工作。
今天是陈静和王润龙在集中隔离点奋斗的第7天了,等傍晚交接完工作就可以回家隔离休息了。
虽然可以回家居家隔离,但两个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待在酒店进行自我隔离。“孩子没什么抵抗力,虽然很想他们,但是这个节骨眼还是得对他们的安全负责。”
陈静和王润龙“出仓”了,但战争并没有结束,第二梯队的同事将会拿过“接力棒”继续战斗。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他俩说,只要医院需要,我们随时出征,相信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来源:威海南海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