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一早,天空飘起雪花。高新区初村镇小馆村村民潘守青起了个大早,不到7点就走出门,步行5分钟就到了村里的加工车间。
这车间是小馆村的新“村标”。早些年,丈夫、儿女常年在外头打工,50多岁的潘守青十天有八天守着空房子,由于自己腰不好,干不了农活,田地也渐渐撂荒。
如今,潘守青的生活大不一样了。“别看我50多岁了,在车间里可是把‘好手’!”潘守青笑着说。
以前的小馆村是高新区出了名的“省定贫困村”,村里70多户人家里有60多家贫困户,再加上位置偏僻,就连去镇上赶集都要走十公里山路。
2011年,小馆村老村委大院施工改造,出租给企业进行生产加工。不久,一处600多平方米的打印机零部件加工车间拔地而起,面向周边贫困村广招工人,把就业岗位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做梦都想不到这种好事!”最初听到消息,潘守青颇为心动,但更多的是踌躇:“不都是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车间干嘛?一群五六十岁的庄稼人哪能干得动这活计?”
可没料想,过不几天,车间负责人江向梅找上门来了。一进门,江向梅就是快言快语:“潘姐,我知道咱年纪大了,我们车间是给咱们‘量身定制’的!你尽管把心放到肚子里……”
“人家是真心实意为咱着想啊!”回味着江向梅的话,潘守青心里暖烘烘的。她和家人打了声招呼,隔天就到村委会报了名。
这下,潘守青的干劲来了。每天早晨和村里的“工友”们踩着朝阳出门,到单位接受培训学习,摸索着加工窍门;闲下来,一起唠唠生活里的新变化,言语里笑意盎然,再不复往日的沉闷。
由于只需要初步加工,她没几天就摸清了加工环节,一天能加工六七千件,还挑起了“传帮带”的任务,工资年年见涨,一年能挣3万多元。
随着越来越多村民的加入,车间作为韩国大振等打印机配套企业的半成品配件提供商,名头渐渐响亮起来,为周边的村庄村民提供30多个工作岗位。到今年,小馆村的贫困户全部脱贫。
2月12日,车间复工复产。受疫情影响,潘守青的老伴儿打消了上班计划,留在家里给她当“后盾”。老两口聊起天来,话里话外都离不开这车间:“中午别等我吃饭,大振开工了,得抓紧赶会儿工”“我们车间新上了红外测温仪,体温一下就给你测出来……”
日子渐渐好起来,潘守青也多了些新想法。“我和老头子一商量,把家里几亩地彻底承包出去。”潘守青说,去年她和丈夫一年挣了6万多元,“今年再加把劲干,好日子长着哩!”(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通讯员 孙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