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各行各业亮点纷呈、各项工作频创佳绩的一年。去年一年,我市发改、科技、工信、住建等部门党员干部履职尽责、攻坚突破、勇争一流,为我市捧回了一个个奖杯:我市及荣成市综合信用指数分列全国地级市和县级市第一名;获评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数量全省第一;光威复材、威力工具2家企业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获评全国首个“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在经济发展和服务上永争一流,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上也毫不含糊。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市发改、科技、工信、住建等部门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冲锋在前,捍卫全市人民的健康,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在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信用威海”迈上全国第一
“你看看咱们市的得分,89.43,全国第一!”3月20日,走进市发改委信用中心主任王波的办公室,他便打开电脑,自豪地介绍起这一数字。
就在一个月前,全国2019年下半年城市综合信用指数监测数据出炉,威海又一次在261个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并从2019年7月以来,一直保持着全国地级市第一的位置。

信用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不论是对日常生活、企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信用都是提升“软实力”的“必修课”。为这个来之不易的“全国第一”,过去一年,王波和整个信用中心始终忙碌在对接、梳理、协商、解决等一个又一个工作中。用他们的话说,“工作没有重点,因为各项都是重点”。
2019年,随着“123+5信用威海”建设的不断推进,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的“五进”工作也随之展开。“五进”工作怎么起手,又要怎样落实,则落在了统筹整个工作的信用中心的肩膀上。
在梳理完善350页的数据归集、应用和联合奖惩措施清单后,王波和信用中心决定,用一系列活动和培训,将信用“种”在市民和企业的心里。
2019年7月29日,信用进企业工作展开:王波从北京请来国家信用中心的专家,并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一起,为台下的91家企业举办了信用修复专题培训班。
一上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培训的效果,王波却记得清清楚楚:培训刚结束,3家企业就找到他当场表态——“信用的重要性,我们理解了,一定尽快修复企业信用!”
自此之后的一个半月,也成为王波与同事们最忙碌的一段日子。不论面对的是企业部门还是社区乡村,他们把时间留给了沟通、培训和各类专题会议,回到办公室再仔细梳理汇总获取的各类信息。
诚信文化润物无声,但失信办理数量却直观证明了“信用威海”的成绩。一年来,通过信用中心网络办理的失信修复案件越来越少,联合奖惩应用从政务领域延伸到了社会各行各业。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为1572家企业发放信用贷款16.51亿元,为2002个守信主体实施了联合激励。
疫情期间,信用中心的工作也没停下。积极参与防疫物资的个人和企业不仅可以收到“海贝分”的加分,受到政府表彰奖励的“四上”企业还可参照信用“红名单”激励政策,优先享受各类补助,并择优选择项目申报和实施项目容缺受理审批。用王波的话说,信用不是资金,却能为企业发展及时“变现”。
“今年,我们将继续围绕信用‘五进’工作,以‘海贝分’为抓手推进,让信用的概念深入人心,为精致城市建设献一份力。”王波明白,随着全市各行业加紧复工复产,他们今年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市科学技术局: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
“王主任,前不久你们帮忙发布的科研成果,已有企业主动找我们对接了!”
“能帮到你们就好!”听着电话里的好消息,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综合事务部工作人员王锡祺格外高兴。

近一年来,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暨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正逐渐走上发展“快车道”: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资源,成功获批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继工信部综合研究中心、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三大创新平台之后,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纳入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平台体系中,“1+4+N”创新格局就此形成。
同时,全市累计投入资金9亿多元,成功引进27个高端研发平台,转化技术创新成果100多项,两年内可产业化项目17项,“N”平台数量年内也将突破15家。
但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之初,其中许多工作还是一张“白纸”。
对准完善体系的“靶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一边“苦修内功”,不断完善内部体制机制;一边提升“4”平台、“N”平台服务产业能力,满足企业科研需求。“预计3年内,产业技术研究院就能逐渐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助力我市向国家级区域创新中心加速迈进!”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全面起势,去年以来,我市科技系统在国内产学研合作、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型企业培育等多领域捷报频传:深入摸排企业技术需求200多项,重点走访70余家高校院所,全年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近百项;科技系统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达23人,总量居全省第一;韩国科创城加速崛起,已吸引61个韩国创新项目入驻;全年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机构达到66家,在孵企业1900余家,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
培育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动能”也需要稳扎稳打,让更多危机变成“契机”。“受疫情影响,我们流动资金比去年同期减少4成,资金缺口怎么也补不上。”威海捷诺曼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这次困境记忆犹新,40多万元市级科技专项资金发放到位后,难题已迎刃而解。
截至目前,受益于这批资金的企业已有500多家。为尽快给产学研合作解除后顾之忧,市科技局不仅快速启动审核决策流程,兑现近6000万元第一批市级科技专项资金,还帮100多家企业争取上级支持资金1180万元,助力产学研合作跑出“加速度”。
“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我们也能把更多心思用到发展上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们要用好‘郭永怀’这张金字招牌,通过举办第三届中韩创新大赛、郭永怀之星创新争霸赛暨驻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以赛促招、以赛促引,进一步推动国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向着智能制造,继续冲击!
2019年11月1日,力久电机的智能化工厂改造顺利签约,市工信局装备产业科科长房恒志的心才终于放回了肚子里!
一纸签约书背后,是市工信局在背后持续不断地推动。去年,市工信局制定出台《威海市实施新一轮高水平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等政策文件,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联盟,共推动6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新认定7家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全市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试点企业数量全省前三。

为解决摆在企业智能改造升级路上的“拦路石”,2019年7月30日,由市工信局“牵线”组成的12位系统供应商“智囊团”正式开始为期三天的进企“会诊”旅程。
经“智囊团”精准把脉后,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市工信局工作人员全程服务,跟踪进展,最终成功促成力久电机智能化工厂改造签约。
除了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市工信局还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光威复材、威力工具2家企业荣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入选数量全省第一。推荐5名企业人才入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传统产业创新类,入围数量全省第一……
就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经济发展摁下“暂停键”时,市工信局的各项工作却没有暂停。
1月30日,市工信局工作人员在鸿宇无纺布有限公司了解到,企业预定的5吨生产原料不能如期发货后,当即请示省工信厅帮助协调,最终2吨原材料提前于2月1日发货,剩余3吨也在随后的一周内到厂,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截至目前,市工信局累计帮助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协调解决压胶机20余台、胶条近百万米、熔喷布20吨以上,为7家企业16项产品协调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办理应急运输证件300余车次,安排专项补助资金89.85万元,全力保障企业满负荷运转。
疫情防控期间,市工信局还研究制定了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有序组织各工业企业安全复工复产;并向全市拟复工企业派驻“驻厂员”,对服务企业进行“一对一”蹲点监督。在此期间,共累计帮助400多家企业协调解决防疫物资不足、交通运输不畅等困难问题。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9.9%,企业复工电力指数和工业复工电力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新的一年,市工信系统正围绕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和骨干企业冲击新目标,实施“两大计划”,开展“三大攻坚行动”,构建“四大支撑体系”,继续全力以赴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不断“打磨”百姓满意的精致城市
阳春三月,正是我市口袋公园继续“上新”的好时节。节后复工以来,崂山路与环山路交叉处在建的星乐园“一天一个样”。
市民姜芹的家正对着建设中的星乐园,趴在窗前“监工”已经成了她每天的新习惯。“我家楼下就是秀水园,今年又要添个星乐园,真是太幸福了!”姜芹说,最让她高兴是,星乐园是以青少年为主题的口袋公园,正合适自己好动的小孙女。

不止姜芹感到幸福感“爆棚”。要说2019年的威海市民有多幸福,一串数字足以印证:新建3处山体公园和32处口袋公园,组织实施9条断头路打通工程,新建改造公厕20个,实施10个片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在这些“幸福数字”的背后,离不开全市住建系统党员干部们的辛勤付出。
去年一年,市住建局将“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在“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新征程上扎实迈进。
面对这场没有先例可循的“精致大考”,市住建系统党员干部步履不停、比学赶超,学习的足迹遍布全国,研究谋划精致城市的顶层设计。市精致城市建设办公室起草了《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6大类30项重点任务,勾画出符合我市实际的精致城市建设“路线图”。
有了“路线图”,住建系统党员干部们则以实干“精雕细琢”城市建设。统筹推进68项重点示范项目,举办第十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暨人居节、威海首届精致城市评选、精致城市沙龙角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基本解决了10.4万套房屋办证问题,盘活处置闲置项目和“半拉子”工程125项,成功获批全国首个“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一年来,“精致”不仅成为我市闪亮的城市名片,也成为全市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
住建系统党员干部们在精致城市建设中是“主力军”,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也冲在前。在无先例、无经验,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住建系统党员干部们昼夜奋战,把工地当成战场,统筹协调9家施工单位、1000余名建设者,仅用15天时间就保质保量完成总建筑面积10153平方米的市胸科医院扩建工程,创造了新的“威海速度”“威海奇迹”。
同时,市住建局还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对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服务业企业,允许住房公积金最低缴存比例降至单位和个人各5%,或缓缴;对住宿餐饮企业,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优惠0.05元;对中心城区74户承租非住宅类直管公房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3个月租金……截至3月20日,全市城建重点工程已开工143个。
今年,市住建系统还将分秒必争、全力以赴推进精致城市建设。304项城建重点项目、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打造特色街区、建设“农村七改”及过街设施、停车场、口袋公园……这些攻坚突破目标任务的出色完成,将继续稳稳托起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匙亮 初佳伦 曲黎悦/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