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全员竞聘、“麻辣”质询......南海新区体制改革成效如何?

2020-04-24 编辑: 宋倩

      改革,是新起点上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去年年底,南海新区刀刃向内,打破能上不能下,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用人体制,率先进行了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的效果如何?前几天,南海新区把第一季度各部门和人员绩效考核结果来了一次张榜公示。

      面对着改革后的第一次大考结果,有人欢喜有人愁。南海新区党群和人力资源部专员杨丽,以前是一名编外人员,这次改革中,她被纳入其中。“通过这样一次改革,我现在纳入到这个团队当中,从身份上待遇上和大家是一样的,更加激发了干事的激情。”杨丽说。

      在一季度的考核中,南海新区经济发展局主管杨同林排在了部门最末位,按照改革后的绩效考核办法,这个名次意味着他一季度的绩效考核工资系数要比第一名低了1.5倍。“可能刚来新部门,对一些工作流程不太熟悉,这次考核中排在末位,还是感到面子上过不去。但是这也是一种鞭策,在二季度更加努力工作。”南海新区经济发展局主管杨同林说,他所在的经济发展局,在这次改革中,从中层到领导层变化不少,多个经济要职大换血。其中,局长王书武来自行政审批局。这次王书武竞聘经济发展局局长,他的想法是在发展第一线试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王书武说:“现在必须要有这个心态,能上能下,没有这个心态你就很难适应这次改革,你这个部门所有的人都优秀,但是优秀之中,还必须得有需要改进的,必须自我加压。”

      除了打破所有人的身份界限,凭实绩论英雄,干部也采取三年一个聘期,如果考核不达标,位子甚至连三年都难坐稳。“原有体制内的干部全部聘到现在的岗位上,通过竞聘的方式一聘聘三年,三年之后大家又要重新起立,重新竞聘,这样就不会在每个岗位形成人员固化的心态,大家始终有一种危机感。”南海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副主任姜进军说。

      面对改革压力,南海新区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科长隋镕泽产生了抵触情绪,顾虑自己编制、身份问题,选择了放弃改革,被分流到街道工作,他说:“没有参加改革,在薪酬方面肯定会有心理落差,但是既然选择了编制,也有心理准备。”

      有上有下,有进有退,在南海新区这次改革中,有6名干部在全员岗位聘任过程中被淘汰出局,20多名干部放弃改革机会被分流到乡镇和街道。“改革实际改的是大家的心态,我们现在改的就是大家的传统心态,一定把他们这种心态改掉,一定要坚持往下走。”姜进军说。

      在这场改革中,南海新区进行了全员岗位聘任制、关键业绩指标(KPI)设置、麻辣质询会等多项改革,为了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南海新区组建了8个专业招商局,实行招商任务同台竞争。

      每天晚上22点,南海新区管委大楼依旧灯火通明,很多人都还在加班忙碌。受疫情影响,也许没办法用今年前三个月的经济指标、发展指标来跟去年做比对,但与改革前相比,办公大楼夜晚22点的灯光对比更能让人感受到改革给这里带来的新气象。“这次改革为我们南海新区装上了一台‘发动机’,通过目标绩效的制定、考核体系的搭建、薪酬体系的设置这三个环节,形成一个三驾马车共驾齐驱的局面,通过这三驾马车形成闭环运营,推动开发区释放活力。”南海新区党群和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王锐说。

      顶住压力,不走过场,拿出自我革命的精神、拿出刀刃向内的魄力,从机制体制上“瘦身强体”,从选人用人上“唯才是举”,这是南海新区此次改革的决心,也是一个年轻开发区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底气。(通讯员 王晓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