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才聚威海,终见梦想花开

2020-05-13 编辑: 宋倩

      近日,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对2019年度全省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50个“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进行表扬。在列入评选范围的县(市、区)、开发区、高校院所、企业以及医疗机构5个领域中,我市申报单位在前4个领域均有上榜,推荐的环翠区、高新区、哈工大(威海)、天润联合集团全部入选,入选领域、入选数量均居全省16市首位。

      倾一城诚意,待佳客前来。荣誉的背后,是全市上下对人才的珍视和关爱。一年来,按照“定位高端、精准引才、统筹各方、提升平台”的总体思路,各级各部门聚焦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持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用开放灵活的政策、精准对接的平台和细致入微的服务,引得八方英才来威“落地生根”,推动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政策扶持 打造“强磁场”

      双眼紧盯运动的链条和齿轮,不时发表着关于线路的修改意见……走进福瑞机器人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洋与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公司技术负责人姚玉峰正蹲在地上,和同事一起对正在研发的机器进行测试。

      求学、任教、创业,姚玉峰在威海一晃就是20年。20年间,吸引他留在这里的不仅是享受科研的过程,还有来自人才政策的精心呵护。

      “对我来讲,给予了信心和支持,对企业来讲,也很好地解决了发展道路上的资金问题。”2019年,姚玉峰被评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政府从人才支持政策等各方面,为公司提供了500多万元的资金资助。拿到资金支持后,企业一举推出20余款新产品,在智能装备市场站稳了脚跟。

      姚玉峰的经历,成为威海打造人才政策“洼地”的一个缩影。聚焦政策、多头发力,我市制定完善一系列人才政策举措,编制属于威海的招才“秘籍”,持续打造人才引进的强大磁场。

      “威海的政策支持力度,在全省都排名前列。”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的话里,满满的都是信心。对新入选国家和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的驻威高校院所专家给予同等支持,对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高校人才给予专项资助……将驻威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全部纳入资助服务范围,激励高校人才服务地方发展,令人才在威海有“用武之地”。

      有广纳贤才的“大手笔”,也有应时而生的“新政策”。走进迈世腾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台自动化器械正在高速运转,自去年3月搬迁新厂址后,董事长尹晃锡又收到了威海为他准备的“人才贷”大礼。

      去年9月,威海在全省较早设立了“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尹晃锡靠“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称号申请到1000万元的无抵押贷款,用于企业自动化改进。“相信在政策支持下,企业发展也能再创新高!”尹晃锡说。

      而对于回到文登家乡不久的2018届本科毕业生谭成林来说,为人才“后浪”们发放的“521”生活津贴,一直是他和朋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论创业还是生活,威海发到毕业生手中的“第一桶金”,是一份再贴心不过的帮助。

      去年,我市还新出台外国专家、离岸人才、农业专家等7项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威海英才计划”系列工程总数已达14项。“人才贷”也累计发放了11笔,总额达6480万元,支持力度达到全省最高水平。

      一系列颇具含金量的人才政策,成为全市双招双引的关键一环。一年间,全市新增省“泰山学者”6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7人,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入选数量位居榜首,接收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数量同比增长21%以上。

      活动吸引 搭建“凤凰台”

      4月30日,伴着热烈的掌声,中韩人才交流合作“金桥联盟”秘书处成立大会在威海举行。正是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之时,威海以校地合作为契机,向国内外人才又一次抛出了“橄榄枝”。

      昔日刘备三顾茅庐,请得孔明隆中作对。威海把对人才的满满诚意,化作了一次次实际行动。从去年12月底“金桥联盟”成立,到这次秘书处的落地,间隔不过一个春天。

      以引才平台为抓手,我市先后举办2019威海英创会、中韩(威海)人才交流合作大会,并分领域举办14场专业化对接活动,多方联动释放人才品牌效应。

      一组数字,折射出我市愈发火热的引才氛围——2019年,全市累计邀请33名中外院士、700多名高层次人才来威对接合作,签约及达成合作意向225个。

      “政府爱才,是我们合作的最大底气。”英创会上,国家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立宁带领团队入驻威海。一系列人才招引活动,刷新着他对这座海滨城市的认知,也让他看到威海在创新创业与人才引进方面呈现的蓬勃生机。

      今年1月11日,威海人才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节日——威海人才活动日。充满着“仪式感”的节日,体现着一个事实:威海正将人才奉为“座上宾”,用真情实意欢迎人才的到来。

      而依托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等高端创新平台,威海正在全力打造“1+4+N”协同创新体系,加速推进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形成汇聚海内外人才的“虹吸效应”。

      “来威海十多年,我能明显感觉到,威海对外招才引智、对内精准育才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威海万丰镁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训明说,在全市爱才、惜才的大环境下,威海的前途将无可限量。

      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提升创新链。眼下,全市各级人才工作部门正在谋划新一轮的“工科名校面对面”巡回推介活动,市领导带头联系重点企业,分赴全国顶尖综合性大学和理工科名校,推介人才发展环境、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打造永不落幕的人才项目对接平台。

      细致服务 留住“千里马”

      楼下有商超和菜市场,出门十分钟就能到达公司,对于山东中清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栋来说,住进人才公寓的生活,让他舒心又满意。

      但时至今日,他依然记着自己去年拎着大包小包,走进人才公寓那一刻的“窘迫”:“我带的东西全都用不上,房间里甚至连筷子都准备好了。”陈国栋说,威海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的服务,不仅全面,而且特别暖心。

      招来“千里马”,如何留得住?对人才的服务,考验的是“伯乐”的智慧。“精致城市·幸福威海”,让人才真正有了“家”一般的归属感。

      眼下,各区市各大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其中,“人才公寓”项目建设正加速推进中。从去年7月出台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指导意见,不到一年时间,23万平方米、2608套标准化公寓已筹措到位,并实现全域覆盖。

      目前,我市已组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推出出行、健身、旅游、医疗保障等30项服务“套餐”,并向各领域优秀人才发放“山东惠才卡”和“威海英才卡”754张。“我就像个义务宣传员,经常向朋友推介威海,跟他们说,威海是一座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陈国栋说。

      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更要为人才提供上升和发展的平台。瞄准“高精尖缺”人才,我市实施“一区一园一策”工程,加快建设4个产才融合发展园区,在人才工程申报、项目落地等全流程提供“保姆式”服务,搭建人才施展拳脚的“大舞台”,让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依托驻威高校的优势资源,我市还定期举办国情市情研修、人才大讲堂、周末沙龙等主题活动,为人才之间提供交流机会,创造1+1>2的效果。贴心的服务,让人才爱上了威海,也让威海有了更多留住人才的底气。

      “2020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攻坚突破年’,全市各级人才工作部门将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拓展人才发展平台,提升人才服务环境,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实现新变化、新提升、新成就。”成绩已是过去,攻坚正在当时,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决扛起“人才兴威”的政治责任,为加快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近悦远来,万方辐辏。才聚威海,梦想花开。随着我市招才引智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一幅“近悦远来”的人才新生态正在威海大地上构建。(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