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深解读③:培育开放型产业生态,威海这样做!

2020-07-30 编辑: 仲鹤

培育开放型产业生态,是我市稳外贸外资、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基础。

市委十五届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明晰了培育开放型产业生态的路径和方向——全面推行“链长制”,突出日韩等重点区域合作,推进产业链专业化招商,稳住外贸基本盘,推动企业“走出去”整合资源,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英才引进力度,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强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产业必须强。《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行‘链长制’”,聚焦优势制造业,由市级领导分别担任“链长”,加速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

“可以说,我们全面推行‘链长制’,具有良好基础。”市委党校政治学教授王炳壮表示,“链长制”形成的基础是产业集聚,威海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整,产业集群优势显著。

王炳壮说,全面推行“链长制”能够把招商机构、招商力量、招商资源配置到产业链上,引导各级更加注重产业链的稳定、培育和提升,拓展产业体积与质量。

目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正在全面摸底梳理全市重点产业链,研究制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调发展实施意见,我市“链长制”实践将有明确的制度指引。

在“链长”带领下,产业链实现纵向垂直整合,工业互联网则“织”出一个产业链立体图谱。《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

“我们正抓紧制定《威海市推进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加快发展实施方案》,组建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创新联盟,打造更好的开放型生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党组书记乔新跃表示,力争用3年时间,全市打造100家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000个以上5G基站、100家以上企业接入二级节点平台。

在我市,越来越多工业互联网企业、项目、资源正在集聚,工业互联网“热带雨林”逐渐丰盈。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实施10个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000余家企业已开展上云应用。

做强产业,既要功夫向内,还要眼光向外。瞄准目标,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专业化对接。《实施意见》提出,要“突出日韩等重点区域合作,推进产业链专业化招商”。

单列“重点”有深意,经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晓东表示:“作为面向日韩的‘桥头堡’,如果在日韩经贸合作上没有大的突破,何谈高水平开放。”经区将以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实体园区为龙头,打造示范区“升级版”。通过对标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高标准编制园区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投入65亿元升级配套园区环境。近期经区还将组织总投资30多亿元的15个项目集中签约,进一步深化与日韩等国家的交流合作,着力打造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

瞄准日韩等重点区域,我市各区市、开发区集中资源全力推进双方合作。眼下,环翠区通过登门拜访、请进来、线上等方式,对接韩国晓星集团与潍柴集团合作生产大型发电机项目;荣成在韩国第一门户网站NAVER中国频道(China-Lab)上举办的为期一周专题推介周活动,累计点击量200万人次;经区举行对韩国“云上”招商推介会、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实体园区推介会等,随着系列活动次第展开,商机正在不断显现。

重点,不仅要落在区域,还应瞄准重点产业,让招商工作更加专业、精准。在推进产业链专业化招商方面,高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疫情期间,很多企业都受到影响,高新区却逆势而为,稳住了原有产业链,还通过视频签约落地盈太、德祥、威斯、海豪4个配套项目,总投资3.85亿美元。

依托骨干企业、优势产业开展产业链专业化招商,我市成绩斐然。目前,已达成和推进了绿色图文影像新材料生产项目、有研稀土永磁材料生产项目等10余个本市企业与外合作项目。

稳增长,全力育新机开新局

上传展品12232件、广告总曝光量1871万人次、官网浏览量333万人次……第十一届威海国际食品博览会暨中韩商品博览会自带“流量”,全球参展商和采购商足不出户完成了下订单、做生意。

外贸之于威海的重要意义无需赘言,推动高质量发展,外贸的关键作用无可取代。《实施意见》提出,要“稳住外贸基本盘”。市商务局局长乔军表示,压力和风险越大,越需要扩大对外开放,越需要坚定发展信心。将充分发挥稳外贸稳外资专班和企业服务队作用,继续加强对260家外贸基本盘企业帮扶力度,靠上指导企业充分享受鲁贸贷、企财保、关税保证保险等政策,提升出口信用保险的保障标准,创新国际市场线上拓展方式,做大做强跨境电商和服务贸易,多措并举推动外贸促稳提质。

眼下,我市迅速组建了稳外贸工作专班,成立稳外贸外资企业服务队,出台《威海市稳外贸14条具体政策措施》《“六保三促”稳外贸工作方案》《稳外贸稳外资的若干扶持政策》《鼓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通知》等政策,联合海关、税务等部门举办14场外贸政策解读培训活动,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

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需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今年3月份,综保区跨境电商多模式监管中心已通过验收;382家外贸企业通过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拉动线下出口约2.2亿元;培育玖罗保税商品体验中心,整合韩国新罗、都塔等11家免税店资源,目前已有国外知名选品近2000SKU(库存量单位)。

上半年,外贸板块全力推动外贸企业复工复产,保订单、稳市场,促进外贸进出口逐月回稳。1至6月份全市外贸进出口639.3亿元,降幅在持续收窄。第三季度,争取进出口下降3%至4%,全年确保稳增长。

能否育新机、开新局,取决于能否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快走几步”“先走几步”。根据《实施意见》,我市在着力稳住外贸基本盘的同时,还将推动企业“走出去”整合资源。

主动“进”才能有效“保”。乔军表示,一方面要认真梳理汇总企业境外投资意向,举办海外重点市场推介会、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防范会等活动;另一方面还要重点跟踪推进华坦供应链东非商贸物流中心、威达越南电动工具、泓淋泰国电气制造等项目建设,引导企业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今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大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推动威高、三角、华岳等13家企业发展对外投资合作,共完成实际投资22.5亿元,同比增长229.5%。威海纺织、泓淋电力、鸿通管材等企业在缅甸、泰国、阿曼等沿线国家开展的产能合作,完成实际投资1.2亿元,带动物资出口1.9亿元。扎实推进境外园区建设,强化与东盟、非洲、欧美等地区商协会、关联企业沟通衔接,实施招商入驻计划,目前已与境内400多家意向企业签署了前期协议,东非商贸物流中心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眼下,迪尚集团(缅甸)服装工业园已完成实际投资2.8亿元,一期工程的服装成衣、水洗加工、配套包装材料等开始进入生产,预计带动国内服装面辅料出口5.6亿元。

聚要素,提高开放创新策源能力

打造开放型产业生态,离不开创新、人才、金融等要素的支撑。《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大英才引进力度,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我们将持续举办中韩创新大赛、中欧膜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大会等国际赛事活动,吸引优质科技项目、先进技术落地孵化转化。”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厚全表示,依托“1+4+N”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对接交流,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在人才引进和服务方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子明说:“我们将‘对外+对内’两手抓,对外,新建5家海外引才工作站,打造全球化的引才用才新格局;对内,配备高层次人才来威对接服务专员,实现人才专人对接、定向服务。”

在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方面,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张刚表示,接下来将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分局等部门,进一步拓展我市金融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围绕我市企业的实际金融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特色产品、创新服务模式,稳步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规模和应用比例,为企业安全高效“走出去”提供信贷、结算、发债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支持,支持企业用足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

威海在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征程上,正一步步走实走深。今年,我市已新建3个市级创新创业共同体、4个技术创新机构,“N”平台数量达到11个,通过做实“1”、做强“4”、做活“N”,广泛对接各类创新资源,已演变出更广阔空间,为拴心留人营造出诱人环境。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围绕集聚英才,我市着力打造集聚天下英才的高层次平台,通过“威海英创会”“中韩人才交流合作大会”等国际化招才引智平台,广泛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威创新创业。

精准搭台,“线上+线下”全域招引的例子俯拾皆是。纪念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百年活动暨2020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上,80多位哈工大知名院士专家齐聚威海,25个人才技术项目签约;“海外高端人才项目线上视频路演对接”活动中,全市20多位企业家与5位乌克兰院士云端对接,为产业发展赋能。

我市金融开放也走上快车道,频频落子“引进来”“走出去”动作,成功设立全省首支合格境外投资基金,有序推进货物贸易便利化试点、服务贸易税务备案电子化试点等金融领域先行先试工作,跨境金融服务更加优化,企业也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金额106.6亿元,同比增长50.8%;利用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为企业办理融资业务576笔,居全省首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杨彩明 李文思/文 孙大伟 刘志鹏 杨正 朱春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