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耄耋老人,他们因为一个共同的身份而令人肃然起敬,那就是“建国前老党员”。他们冒着牺牲的危险,以忠诚之心跟党走,以赤子之心为人民,以奉献之心报祖国,为党和人民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党旗增添了五彩荣光。
入党,是我这一生引以自豪的光荣时刻。
——鞠远信

鞠远信,男,文登区大水泊镇山后孙家村人,1925年5月生,1942年5月入党。
1941年5月,昆嵛山解放不久,按山纵五旅的指令,以东海兵工厂为主体,接收了顽军郑维屏的修械所,组建了第三兵工厂。受抗日英雄于得水事迹的影响,16岁的鞠远信怀着一腔报国壮志加入了兵工三厂,成为一名兵工工人。

兵工厂建厂初期,既缺乏技术和人才,又缺少设备和材料,完全是白手起家,生产效率和产量都无法满足作战需要。当时的鞠远信没读过书也不懂技术,再加上年纪小,只能跟班打打杂,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执著信念让他决心要学习技术,凭借着那股韧劲儿和肯吃苦的精神,他主动跟着班长夜以继日地研究制造,所有活都抢在最前面干,一两个月的时间就成了厂里的骨干力量。
兵工三厂发展,令日军大为震惊,视为心腹大患。所以他们一经侦查得知兵工厂驻地,即在其军用地图划上标记,并密令各据点日军,把兵工厂和兵工工人作为“扫荡”“围剿”中消灭的主要目标。转移工作困难重重,危险随时都有可能降临,16岁的鞠远信经常要跟着班长和战友们一起侦测地形、搬运器械,在数次转移过程中,小小年纪的他总是义无反顾,毫不退缩,冲在最前面,保证了弹药和设备的安全,因为初心犹在,信念生根,职责使命不容儿戏。也是因为这样,他获得了党组织的认可,被考察发展入党。
“入党那天,是我这一生引以自豪的光荣时刻;共产党员,是我一生最光荣的称号。”78年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鞠远信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焕发了别样的光彩。

“那时候都很小心,经常要转移阵地,但是生产也不能落下,我们就一边坚持生产,一边与日军进行斗争。敌人来了,就紧急疏散设备和物资,投入战斗,与敌人周旋;敌人走了,就抓紧时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努力生产,支援前方。有时敌人在山下“扫荡”,我们就在山上坚持生产。有的工人在“扫荡”中被敌人俘虏,坚决不吐露秘密,就壮烈牺牲了。”说到这,鞠远信老人流下泪水,他的班长就是在一次转移中牺牲了。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建国前老党员这个群体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平凡、普通,但汇聚在一起勾画出了老一代基层党员的英雄群像,展现了共产党员的精神本色和永恒品质。(来源:文登区大水泊镇)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王璐瑶
编辑:吴 阳
复审:王璐瑶
编辑:吴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