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记者从市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降雨较多,截至8月27日8时,全市累计平均降雨754.2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多128.5%,较多年同期偏多34.0%。全市15座大中型水库蓄水24401万立方米,较历年同期偏多21.2%。入汛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477.7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多86.5%,较多年同期偏多11.2%。
今年以来,我市水务部门全力强化防汛责任落实,强化防洪工程建设,强化督导检查,强化监测预警联合会商,强化预案编制实战演练,强化抢险物资队伍保障,强化水利防汛信息化建设,强化应急值守信息宣传,以确保我市安全度汛。
入汛平均降水量477.7毫米
“入汛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477.7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多86.5%,较多年同期偏多11.2%。7月18日至20日、7月22日至23日,我市先后经历两次大范围降雨过程,平均降雨达到170毫米,大部分地区达到暴雨标准,局部降下大暴雨,形成较大径流,全市有116座小型水库蓄满溢洪,1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调洪。”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永孝表示,在此期间,为确保安全度汛,市水务局围绕水利防汛工作,重新制定公布了市水利防汛抗旱指挥部组成成员和相关职责,强化防汛责任落实,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水利工程和山洪防治重点村的防汛责任体系,将3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2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作为我市今年水利工程补短板的重点,在全省率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对136条穿村过镇河道实施综合治理,有效清除了河道内各类阻水障碍物,确保汛期行洪安全。汛前,市水务局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水旱灾害防御汛前检查的通知》,组织工作组赴各区市督导检查水利行业汛前准备情况,下沉一线抽查检查160座小型水库安全运行情况,摸清了小型水库安全运行情况;威海普降暴雨后,市水务局立即组织开展小型水库专项检查,重点排查工程实体有无出险、溢洪是否畅通,为迎接下次降雨做好准备。
此外,市水务局与市应急、水文、气象等部门建立应急会商联动机制,加强防汛预测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对辖区内106个自动雨量站、18个水库水位站、15个河道水位站的雨水情况自动监测设备定期巡查保养,及时修复损坏设备,确保雨情网、水情网运行可靠、监测准确;强化预案编制实战演练,对15座大中型水库、3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编制了防御洪水方案和超标准洪水预案,修改完善了48个镇级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强化抢险物资队伍保障,强化水利防汛信息化建设,强化应急值守信息宣传,严肃汛期值班与信息报送工作,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汛情、险情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向上级领导报告,第一时间得到妥善处置。
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永孝还介绍了当前我市在水利防汛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问题。
“我市受持续旱情影响,广大群众‘盼水’‘惜水’思想普遍存在,对可能遭遇的洪涝灾害缺乏足够警惕,防汛责任制落实、抢险物资储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物资储备普遍不足。”张永孝表示,我市属于滨海山丘区,河道比降大,大暴雨形成的径流快而急,洪峰历时短,洪水突发性强,预见期极短,预报困难。另外,部分河道,特别是小型水库下游的行洪河道,行洪能力严重不足,有的行洪河道淤积严重。
张永孝还表示,当前水利防汛工作主要有“三怕”,即流域性超标洪水、水库跨坝失事、局地暴雨山洪,这些灾害都将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是水利防汛领域的重大风险。下一步,市水务局将继续强化风险意识,认真履行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防洪抗旱调度、抗洪抢险技术支撑“三项职责”,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同时,还将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统筹蓄水现状和用水需求等情况,加强旱情监测,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变化,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旱情,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威海晚报记者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