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家国故事丨乳娘——无私哺育 谱写大爱

2020-10-01 编辑: 宋倩

   

      编者按: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今年,中秋国庆巧相遇,面对团圆与坚守,又有无数人在家与国的抉择中,舍小家,顾大家。历史上,威海也有千千万万的英雄人物,舍己为国,无私奉献,抒写着大义无私的家国情怀。这个假期,让我们一起重温威海人的家国故事。

      1942年,胶东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刻,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包围封锁中面临生死考验,被迫频繁转移,不得不为民族大义抛舍下刚入人世的亲生骨肉。当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秘密从普通百姓家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

      乳娘视乳儿如己出,待乳儿胜亲生,在日常照护中疼爱有加,在艰难困苦时呵护备至,在生死考验前挺身而出。她们有的忍痛舍弃亲儿保乳儿,有的落入敌掌全力护乳儿,有的深山雪夜以体温暖乳儿,有的严冬破冰寻鱼哺乳儿,有的舍命献血救乳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先后哺育革命后代1223名,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中,孩子们无一伤亡,堪称人间奇迹。”


      硝烟炮火中的革命摇篮

      “咚咚咚,咚咚咚——”1942年清明后的第一个夜晚,寒气袭人。几声急促的敲门声,敲开了牟海县(今乳山市)崖子镇东凤凰崖村沙春梅的家门。

      “谁呀?”沙春梅警惕地问了一声。

      “大嫂,是我,村长来找你商量事,你开开门吧!”沙春梅听出来,这是村妇救会会长矫凤珍的声音。

      门开了,村长杨同烈与抱着一个婴儿的矫凤珍迈进门来。

      村长杨同烈开门见山地说:“春梅,咱部队上有个干部的孩子,刚出生3个月,父母因为要参加革命,没办法带着她,想找一个奶娘帮助喂养。”

      “知道你刚生下的孩子丢了,心里正难过。趁你现在还有奶水,希望你愿意接受这个孩子,也算是为革命为抗日作贡献。”矫凤珍说。

      沙春梅一家也是个革命家庭,丈夫杨锡斌在抗日队伍里。在婆婆的支持下,她义不容辞地接过了这个襁褓中瘦弱的叫“春莲”的婴儿。

      对她来说,接过了这个孩子,就接过了千金一诺的誓言,接过了这份超越血脉的亲情,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

      而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像沙春梅一样有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先后哺乳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中,胶东育儿所乳儿无一伤亡。

      一声乳娘,一世不忘

      在硝烟弥漫的年代,乳娘和保育员视乳儿为己出,待乳儿如亲生,在日常照护中疼爱有加,在艰难困苦时呵护备至,在生死考验前挺身而出,她们用朴实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鱼水情深的大爱之歌。

      乳山市崖子镇姜家村,已经92岁的王葵敏盘腿坐在炕上,看到来访者,伸出双手一把握住,满脸笑意。然而,当提起当年她抚育过的乳儿,声音忽地就哽咽了。

      “那个孩子,小名叫政文,我没有一年不想他啊,可再也见不着了。”她叹息着,眼睛里起了一层水雾,那些经过了70年光阴洗涤的画面渐渐清晰。

      那一年她22岁。当年6月里,刚出生不久的闺女夭折了,7月里,村长给她抱来了一个出生50来天的奶娃子——政文。孩子的父亲跟着部队南下了,母亲是公社干部,没时间照料。于是,王葵敏成了小政文的乳娘。

      刚抱来时,小政文患有“惊风”,头顶还散发着一股臭味,脖子老扭向一边。有人说:“你这是养了个傻子吧。”王葵敏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一边精心哺乳,一边抱着他四处求医,眼看着孩子一天天好转,一天天白胖起来,她对孩子的疼爱也一天比一天更浓了。

      日常做家务时,婆婆搭把手帮忙照看小政文,王葵敏都不放心,怕婆婆年纪大了,照顾不好孩子,飞快地将活干完,亲自照料。

      转眼,小政文两岁了,已经“妈妈、妈妈”地咿呀学语,王葵敏却因家庭原因要迁往东北。万分不舍中,将小政文送还给了他的亲生母亲。

      小政文的姥姥将他抱走之后,王葵敏的心好像空了一块,关起门来狠狠地哭了一顿。

      这次分离,竟成永别。在东北住了不到一年,一方面适应不了那边的环境,一方面对小政文思念心切,王葵敏又回到了姜家村。然而,却再也没能见着她的小政文,据说孩子已经跟着父母南下了。

      此后,王葵敏又生育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然而,她哺乳了将近2年的小政文,一直是她的心头肉,日思夜想了近70年。


      革命后代比“亲生子女还要娇贵”

      在那动乱不安、物质贫乏的年代,乳娘们养育乳儿多则几十年,少则几十天。然而不论时间长短,这些革命后代在乳娘身边均得到了比“亲生子女还要娇贵”的厚待,这种超越血缘亲情,甚至生命本能的无私大爱,成为军民一家、鱼水情浓的最生动写照。

      田家村村民田瑞荣刚出生不久,母亲矫月志抱养了一个八路军战士的女儿一起喂养。这个比田瑞荣大6个月的女孩,名唤“生儿”,面黄肌瘦、总爱哭闹。每次喂奶,矫月志都先紧着她吃,再给自己的儿子吃,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起色。

      矫月志抱着生儿来到村里的胶东育儿所找医生查看。经诊断,生儿患有严重贫血,得马上输血。矫月志二话不说,伸出自己的胳膊,要求医生抽她的血。一天、两天……一直输了20多天,生儿的面色才刚刚泛红。

      大夫怕她吃不消,劝她说:“大姐,你先养养吧,等有了血源再说。”矫月志死活不肯:“那得等到啥时候,生儿会没命的。”矫月志又连续给生儿输了20天血。生儿明显好转了,矫月志却好几次昏倒在炕上。

      精心照料了八个月后,生儿被送走了。矫月志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不久,又抱养了另一个名叫“东明”的乳儿继续喂养。

      “俺娘一直惦记着她这两个孩子,直到84岁去世之前,还念叨着没能再见上一面。”田瑞荣说。

      今年正月里,90岁高龄的原胶东育儿所保育员王占梅老人捧着一本乳山市档案局和党史办联合编著的《胶东育儿所》一书,指着上面一张张人物照片如数家珍,她带过的许多孩子的名字、性格也一一道来。

      六七十年过去了,在育儿所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那9年时光,像镌刻在她脑海中一样,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1947年,18岁的王占梅经同村女伴介绍,来到了胶东育儿所成为一名保育员,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一群五六岁孩子的饮食起居和教育游乐。

      和孩子们的所有记忆王占梅全都记忆犹新,问她怎么记得这么清楚?她说:“黑白地想,怎么会忘?”

      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

      2015年中秋节来临之际,六位当年育儿所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赶来,相约回到魂牵梦萦的乳山,重游故土,并看望了王占梅。

      6位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一见到王占梅,齐刷刷地喊了一声:“娘啊!”,大家瞬间泪如雨下,相拥而泣。养育之恩,思念之情,如开闸的洪水倾泻而下。

      乳娘日夜牵挂着远在他乡的乳儿,乳儿也挂念着记忆中的故乡。70年来,不断有乳儿回来寻亲,当面感谢乳娘及其家人养育之恩。当年的孩童如今都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心中对乳娘的那份思念和牵挂却从未改变。

      在弥漫着硝烟的战争背景下,像王葵敏、矫月志这样的乳娘还有很多很多,在枪林弹雨中抱着“乳儿”突围的“乳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人在,孩子在,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住孩子!”

      在日军扫荡期间,乳娘姜明真和婆婆抱着乳儿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跑到山上,藏在山洞里,可两个孩子在一起,只要喂一个,另一个就哭闹。为避免由于哭闹暴露,姜明真狠下心把亲生儿子送到另一个无人的山洞。在敌机轰炸中,她的孩子被埋在山洞里,不幸夭折。那几年,姜明真先后收养过4个八路军子女,而她自己的6个亲生骨肉却因为战乱、饥荒和疏于照顾先后夭折4个。

      乳娘肖国英和乳儿小“远落”血脉羁绊,也感动了无数人。她曾说:“八路军打鬼子,把孩子交给俺是信得过俺,待孩子必须比俺的更金贵。”在日寇扫荡马石山期间,为保护乳儿小“远落”不被发现,肖国英忍痛将啼哭的亲生女儿藏在草堆里,自己护着小“远落”隐蔽进山坳里。晚年,肖国英病重,临走前她一直念叨着“远落”。如今,小“远落”已经成为1200多名乳儿共同的名字符号。

     

 乳娘分布示意图

      秉承大爱,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的艰苦条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共养育了1200多名革命后代,这些革命后代无一伤亡——在那个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4%的年代,堪称奇迹。乳山“乳娘”,她们用质朴无私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之歌。(来源:Hi威海客户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