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登县党小组的创建者,是天福山起义的军事组织者,是胶东抗日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开拓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评价他是:胶东人民的好儿子,老八路的好政委。开国将军张玉华曾深情地为自己昔日的战友题词:对党忠诚,作战英勇;原则性强,两袖清风。他,就是宋澄。
意气风发 少年上下求索
宋澄,原名宋锡奎,又名宋文山。宋澄读私塾时,天资聪敏,学而好思,目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痛恨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小学课本里的历史故事更加强烈地激发起宋澄的爱国热情,他决心投身革命,救国救民。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入敌手。国难当头,群情鼎沸。宋澄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进行抗日救国宣传。1931年10月底,他和一干人等,发起并领导了震惊文登的“红帖事件”,揭露蒋介石的卖国反共政策,宣传共产党救中国救穷人的正确主张,使民众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终于,宋澄怀抱着儿时的理想,同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走上了报效国家,投身革命,献身共产主义的道路。
被捕入狱 坚定理想信念
1932年春,宋澄接受组织派遣,到北京西城区门头沟煤矿开展工运工作。宋澄在此经过艰苦工作,周密地组织和领导了工人的罢工斗争,迫使矿主给工人增加了工资。1933年2月,共青团山东省委遭到破坏后,中共北方局派宋澄任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他迅速了解当地革命状况,准备大干一场。7月,由于叛徒告密,他不幸被捕。
门头沟矿区党的活动基地
在狱中,宋澄虽遭到敌人的酷刑折磨,但他坚贞不屈,勇敢斗争。他创造出敲墙互通情报的暗语信号,打通了“犯人”间不能接近的障碍,成立了狱中党支部,宣传党的政策,鼓动难友坚持斗争,迎接革命的胜利。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政府迫于政治形势的压力,不得不释放被关押的“政治犯”,宋澄获释出狱。4年多的铁窗生活,使他形容枯槁,力不能支。然而,他不顾身体的虚弱,接受了回胶东发动武装起义的任务。
天福山起义创建“三军”
回到胶东后,宋澄立即参与了中共胶东特委的领导工作。他们积极发动群众,武装群众。1937年12月24日,胶东特委在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创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以下简称“三军”),宋澄任“三军”第一大队政委。
三军”一大队进驻岭上村小学校遗址
天福山起义后,宋澄和大队长于得水带领一大队西上进行抗日宣传。每到一处,宋澄亲自讲演,宣传革命真理,并组织同志们写标语,教唱抗日歌曲。经过广泛的宣传,民众的斗争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纷纷报名参军抗日。
“三军”的发展壮大,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也让国民党反动派感到惊恐不安。他们窥测时机,企图消灭这支蓬勃发展的人民武装。12月31日,当一大队在文登县岭上村进行宣传时,被国民党反动武装包围。宋澄为了避免武装冲突,保存革命力量,他临危不惧,只身一人前去谈判。但国民党背信弃义,将宋澄等29人逮捕。事后不久,在蓬勃发展的抗日形势威慑下,敌人只好释放了宋澄等人。
多处受伤 仍一心为党
宋澄出狱后,马上回到“三军”总部。1938年2月13日,宋澄参加了攻打牟平城的战斗。攻克牟平城后,在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时,遭到驻烟台的日本海军包围。激战中,宋澄虽多处受伤,仍坚持战斗,直到胜利突围。
1938年12月后,宋澄和战友们一道,率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转战胶东大地,参与指挥攻打栖霞、莱阳、招远玲珑金矿等多次战斗,为胶东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宋澄积劳成疾,于1941 年病故于鲁南抗日根据地,安葬于孟良崮瓦庄。12月24日,中共山东省委举行追悼会,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兼八路军山东纵队政委的黎玉同志致悼词,对宋澄一生给予高度褒奖,并发出“向青年革命职业家宋澄同志学习”的号召。
2015年8月,宋澄被列入全国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党的安排就是我的理想,党的工作就是我的需要。”宋澄用30年短暂却厚重的生命,生动诠释了他的信念和青年革命职业家的一生。(来源:Hi威海客户端综合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