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文登区泽头镇:乡里来了个“田保姆”

2020-11-04 编辑: 宋倩

  

      眼下,冬小麦的播种已经全部收尾,在泽头镇北庄村,500余亩耕种过的土地平平整整,播种下了来年的希望。

      俗话说,“土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小麦播种的要点在于深耕、深松。北庄村村民王强是一名拖拉机手,他驾驶的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一天能播种小麦100余亩。

      这段时间,王强和同事们完成了6000多亩地的小麦播种,他说,感觉自己像在耕种一个大型农场。

      事实上,也差不多。

  无人机参与农田耕种

      王强所在的威海金农会科技有限公司一共流转了泽头镇17个村的2000多亩土地,用于集中耕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并进行统一的收获和销售。

      现如今,“田保姆”一条龙托管,农民反而成了“甩手掌柜”。

      威海金农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付租金、搞种植、引项目,让市场主体来兜底,保证了流转土地有人种、不撂荒、上项目。

      不仅仅是“金农会”,以威海丰登农业有限公司为例,今年集中流转道口、南桥村等1000亩土地,成为文登区重点打造的农业大田种植区域,用于种植软枣猕猴桃等高附加值作物。

     

 软枣猕猴桃种植基地一片生机

      算来算去,这都是一笔不错的经济账:泽头镇探索“租金+分红”的方式,土地流转的费用每年是300-500元每亩,农民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以获得工资,在保证土地租金收益之外,还进行收益的“二次分配”,农作物收益在扣除租金、人力劳动等成本之外,合作社还和村集体等进行收益分成。

      党组织引领、合作社运营、集体增收、农民致富,这就是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产业的生动实践。

      党组织引领在这其中成为关键一步。

      

泽头镇成立农村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

      泽头镇党委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合作社为载体,以强村富民为目标的一种有效机制,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

      泽头镇通过镇党委领办合作社,创新“联合社+公司”模式,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镇共成立39个土地合作社,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农资买卖、土地流转、专家服务、组织产销等全链条社会化服务。目前,全镇共有24个村、3099亩土地流转到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溢出土地部分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实现了土地集体流转、社会化经营,发展高品质种植、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有效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威海金农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进海最近在盘算,他说,他要上一套400多万元的粮食烘干设备,让“田保姆”的服务范围更广,服务内容更精细,他还想与更高层次的玉米产业协会合作,做“鲜食玉米”加工项目,将产业链延伸,赚精深加工的钱。

      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实现农业全机械化作业,互联网、电商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链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于进海说,这就是未来农业应该有的样子。

      采访手记:激活乡村振兴“党建引擎”

      党组织引领、合作社运营、集体增收、农民致富,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打破土地“藩篱”,发展村集体经济亟需流转村民手中闲置的土地,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引进“田保姆”,推行土地托管模式,破解了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农业困局,是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的必然趋势。

      在这其中,党建这个“引擎”功不可没。

      “党组织+合作社”打造了“党建富民”新模式,通过有效整合党组织、经济组织和党员资源,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引领农户“抱团”发展,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土地折股使农民成了三权在握的新股民。

      还是老话,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