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人才+文化“双重加持”,首席专家带来乡村“文艺范儿”

2020-11-10 编辑: 宋倩

   

      11月9日10时,文登区大水泊镇党委书记滕新强敲开了远山泊书院的门,找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海英。滕新强虽然只有十几分钟的空余时间,但他还是要跑过来一趟,和专家讨论一下岐阳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子。

      远山泊书院,是张海英在大水泊镇的“办公室”。一年半前,从高校退休的她被大水泊镇“返聘”到此,成为“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并自此成了朱家岭村和岐阳村村民眼中再熟悉不过的“张教授”,主持和培育起了这里的文化新风。

      以人才为媒,助文化发展。2017年起,大水泊镇以人才振兴为抓手,创新“首席专家”制度,通过引进高校“新村民”,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阵地”延伸到最基层。而如何将人才引过来、留下来、用起来?滕新强的答案只有一句话:“看准人、多支持、少干预,让高层次人才们有事可做!”

      提起这一年多的经历,张海英总有话要说:“有着政府的后盾,在这里可以‘无忧无虑’地追求自己的事业。”在她看来,自己计划的文化振兴路若要走下去,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群众拥护,三者缺一不可。而大水泊镇党员干部的服务工作,做到了她的心上。

      张海英记得,去年11月,自己不小心着凉感冒了,滕新强一听说这事儿就马上联系食堂,为她做了一份“病号饭”,还找人赶着“热乎气儿”给她送到了书院里。

      一顿饭的事儿虽小,却能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办公场地到衣食住行,在大水泊镇机关干部的“感动式”服务下,张海英全身心投入到朱家岭村的文化建设上,不到一年时间,村子的面貌和气质就焕然一新——

      留着“乡村记忆”的村史馆建起来了,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办起来了,村里人坐在树下扯闲篇、蹲在炕头打麻将的“懒散样”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许多活跃在村里的志愿者小组。如今的远山泊书院,已成为朱家岭村文化氤氲的平台和种子,文明乡风正在田野里破土发芽。

      今年6月,滕新强和张海英一商量,又将岐阳村的文化振兴“任务”交到了她手上。没过两个月,一场“乡村文化课堂”就办到了村子里——看电影、学科普、做游戏,全村人“玩”得不亦乐乎。就连80多岁的老大爷也跑过来了参与:“别看我老,可我能扭秧歌、跑旱船,下次搞活动记得带上我啊。”

      有了高素质人才的“智慧大脑”,乡村的文化氛围更浓了。清华大学博士李久太在田间搭起了设计谷,“国学大师”李林带着志愿者组成了国学宣讲团,全镇6600余名志愿者也结合信用体系建设,全部分散在各个村居,环境卫生、森林防火、扶贫济困……村镇的各类活动,都能看志愿者在一线活跃的身影。

      “我们将为人才提供更加细致和周到的服务,并就此带动乡风改变和文明实践的进行,让更多村民享受文化振兴的‘红利’。”镇上第二座“书院”——天福山书院正在建设当中,即将投入使用,滕新强也开始计划起了更多“花样”的文化活动。

      有了人才+文化的“双重加持”,大水泊镇的“文艺范儿”只会越来越浓,文化振兴路越走越宽。

      ◆记者手记:

      服务贴心 人才安心

      在人才争夺战越来越激烈的当下,大水泊镇为什么能够吸引一系列高端人才落户呢?其原因除去小镇的天然优势外,更多在于机关干部将人才视为“座上宾”的态度和作风,在于给人才的贴心服务。

      采访期间,张海英重复最多的一个词语便是“贴心”。大水泊镇贴心的服务,正是全市党员干部作风大改进的鲜明写照。始终把人才的生活放在心上,找准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和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大水泊镇正在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逐渐完成吸引人才、服务人才、人尽其才的“链条式”转变,从而为人才在基层干事创业打造良好“生态圈”,让他们把人生价值真正书写在乡村希望的田野上。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论做什么工作,广大党员干部都要牢记作风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好状态和高效率,把各项工作做到最佳、做到最好,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舞台。(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 通讯员 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