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张玉婷)昨日,市新闻办举行“十三五”成就巡礼第二场新闻发布会。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等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入选“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预计到2020年底将全面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任务。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毕建康介绍,截至今年12月12日,威海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指标综合指数为2.86,同比改善17.6%;优良率为90.8%,同比改善10.5%。空气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有望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十三五”期间连续5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地级市。
蓝天保卫战方面,我市狠抓扬尘、臭氧、移动源治理、重污染天气应对“四个重点”。使用无人机开展航空巡查,发挥在公交车、出租车安装的物联网移动车载大气监测平台作用,快速精准治理市区道路PM2.5、PM10污染。“‘十三五’期间,我们建立了400余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排放源清单,建立以用电监控为核心、覆盖130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的排污智能管控系统,尽最大努力削减臭氧浓度峰值。”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志逊介绍,我市同时管好“车”、看紧“油”,对2976辆国五排放标准重型柴油车安装车载诊断远程在线监控终端,组织164家加油站落实错峰加油、卸油措施,加强油气回收监管,严查油品质量。
在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希海介绍,我市强化重点河流水质管控,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排污口整治,开展海洋生态保护。截至今年10月,全市13条市控以上重点河流水质均值达标率100%,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100%,水环境标准达标指数全省排名第一。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李彬介绍,为打好净土保卫战,我市全面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全市291万亩农用耕地进行普查,制定建筑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程序,对19宗重点企业建筑用地开展调查。在土地划拨、出让前,涉及用途拟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未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一律不办理用地手续。
作为全国“11+5”个试点城市和地区,我市强力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将绿色制造体系、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等7项指标纳入市级目标绩效考核,加大赋分权重,推动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目前我市“无废城市”建设的5个方面59项指标,4张清单81项任务正有力有序推进。
另外,截至2019年底,我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了13.14%、13.21%、16.92%、21.23%,完成了“十三五”减排目标任务的94.63%、93.63%、100.72%、84.25%,预计到2020年底将全面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任务。(来源:威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