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翠区

饽饽、刺绣、剪纸……胶东民俗里的威海乡土情

2021-01-18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城市客户端
  一大早儿,环翠区桥头镇佳艳喜庆面食的店主于佳艳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掺了南瓜的面团已经发好,红枣、食用色素和专用的剪刀、梳子等多种工具被她灵巧地运用,在揉、捏、搓、拉、剪的翻覆中,圆墩墩的小面团具有了大元宝、寿桃、石榴、葫芦的雏形。
  胶东花饽饽是威海人餐桌上常见的馒头的“升级版”,它不是普通的馒头式样,而是做成各种形状,不仅以食用为目的,更广泛用于庆祝、祭祀和馈赠等民俗活动。过年吃的枣饽饽、元宵节的“属相灯”、七月七的“巧果”、小孩儿过“百岁”的穗子、老年人过生日的寿桃……这是人类艺术淳朴的审美观念,更是人们的文化习俗和精神寄托。
  于佳艳做饽饽用的是家常面粉,而非面塑专用面,蒸出来的饽饽又香又软,各种造型憨态可掬,缕缕面香牵起儿时的年节记忆。蒸花饽饽的手艺由于佳艳的太奶奶传到奶奶手里,奶奶又教给了于佳艳,用这门老手艺开家面食店是奶奶的心愿,也是于佳艳的“致富经”。
  在桥头镇北墩前村,梁女士正在带着“徒弟”绣《清明上河图》。这幅6米长的绣卷需要花几年时间来完成。
  梁女士自幼残疾,无法从事过多体力劳动,1978年便开始自学刺绣,年轻时,她是绣旗袍的一把好手,对鲁绣的各种针法技艺十分熟稔,后来,她又学习了苏绣技法。在她家里,双面绣摆件、绣花小团扇、丝带绣孔雀图,各种刺绣作品琳琅满目。
  过去,梁女士都是从别人手里接刺绣的活儿补贴家用,收入微薄。2019年,北墩前村委通过微信朋友圈、联系企业及个人,广泛宣传,慢慢给梁女士的刺绣打出了“名堂”,累计销售刺绣作品60余副,增收1万多元。去年,为了进一步发展村里的“刺绣产业”,由梁女士牵头组织7名“绣工”,成立“北墩前刺绣作坊”,用一针一线,绣出了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个脚印。
  “先把纸折成三角形,剪出一个大弧,注意下面不要剪断……”在桥头镇福禄庄的村民活动室里,村民们正在学习剪纸。福禄庄的剪纸艺术在桥头镇久负盛名,每到岁时节庆,村都会组织妇女一起剪纸,她们将作出的成果献给家里的老人、孩子、邻居和亲朋。
  威海剪纸是威海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它起源于民间的纸斗花,花样内容多以海洋动物、飞禽走兽和渔乡生产生活场景为主,有的剪纸高手还创作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系列剪纸,总之无论何种题材,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海文化特色。
  共同劳动、邻里互赠,红红火火的剪纸承载了福绿庄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巧手剪出和睦家风,民俗传承乡土情深,古老的民间老手艺也在这份热闹里焕发了新的生机。(来源:中国威海环翠)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