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Hi视频丨威海有个“百姓村”(下)

2021-05-09 编辑: 仲鹤

 

Hi威海客户端的新老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威海老故事》,我是老王。

上回的故事我们留下了文登营村跟百家姓的形成有着怎样联系的悬念,今天的威海老故事啊,我们慢慢道来。

话说五百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以卫所制度管理广阔疆土的办法。所谓卫所,就是明朝铁骑所到之处都会设立“卫”,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抗击倭寇,又在山东沿海设“营”,文登营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

明朝卫所实行“军户制”。什么是军户制呢,说白了,就是世袭为兵,你老子是兵,你也是兵,你的儿孙后代也都必须得当兵。

你作为军官,家属也就得随着来啊,也就得随军生活。因为当时这些军人都来自五湖四海啊,本身姓氏就庞杂,所以这就奠定了文登营姓氏多这个基础。

有这么一种说法,说是当年的军户中,大多数还是从云南、贵州千里迢迢来到文登营,并在此扎根、繁衍的。据说这还和明末清初的一位名人有关,他的形象还屡屡被搬上荧幕。

咱们说的这位名人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在清朝康熙削藩的时候,平西王吴三桂反清失败了,剩下的大部分败军还有家属都迁到山东来了,分到各个村落,来到文登营村这也不少,据说文登营村的蒋姓、田姓、吴姓还有李姓都是平西王吴三桂的旧部。

说起吴三桂,很多人都会想到《鹿鼎记》里他的奸猾形象。可要说现在文登营村里住着吴三桂的后人,您信么?这话可有待考证。故事嘛,我且这么说着,您且这么听着,至于是真是假,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除了“军户制”,还有不少其他原因也导致了文登营村百家姓的形成和延续。

比如古代的强制移民,当时移民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倭寇,增加沿海的防卫力量;比如战乱,导致大批的散兵游勇来此避难、隐姓埋名。

遥想当年,金戈铁马,远离家乡的军士们带着一腔热血异地扎根,报效祖国,那是何等的气魄与胆识,戚继光的一句“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正是这一时期文登营军旅生涯的真实写照。文登营村百家姓的背后,不知隐藏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

好了,威海有个“百姓村”的故事就讲到这儿,欢迎关注Hi威海客户端,《威海老故事》咱们下回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