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限流+预约”!威海公共文化场所这样防疫

2021-08-20 编辑: 宋倩

      目前,威海市公共文化场所根据防控最新要求,升级了场所出入标准,暂停团队培训和大规模群体活动,通过“限流”“预约”等方式,严把疫情防控关。8月19日,记者实地探访城市书房、群众艺术馆、红色印迹馆,看我市公共文化场所如何严防死守、精准管控,切实保障广大观众和市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城市书房“限流”入内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城市书房鲸园二馆,刷身份证、出示“双码”、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后进入馆内,工作人员不忘叮嘱:“在馆内读书学习时要减少走动,全程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记者注意到,馆内读者位置较为分散,原来,现在馆内的容量不允许超过最大承载量的一半,同时要求保持一米以上距离,读者较多时,工作人员会要求错时入馆。

      9时左右,有附近居民前来归还借阅的图书,市民操作自助借还书机归还之后,将图书统一放置在移动还书箱。工作人员表示,在图书归还上架前,他们将会统一使用紫外线臭氧杀菌消毒柜,对借阅的图书进行消毒。另外,书房有专人每天早中晚对桌椅、扶手等人员接触较多的区域采用酒精消毒,对地面区域采用84消毒液消毒,在闭馆前,使用紫外线消毒灯对馆内空间整体消毒。

      在城市书房环翠楼分馆,读者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馆内十分安静。安心的学习环境既得益于工作人员的认真付出,也离不开市民的配合支持。市民刘靓表示:“每天进入书房之前,我都提前把健康码打开配合检查,在书房自觉佩戴口罩,与旁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尽量不说话、不走动。”

      暑期学生较多,开馆后十分钟左右,人数即达到上限。有市民在入口处咨询是否能进入馆内学习,工作人员解释:“不好意思,这里目前人员已满,外面悬挂了告示牌,希望您能理解。”

      对此,市民徐曼曼提出了一点小建议,“书房的卫生环境和学习环境非常好,唯一不足的就是过来学习的人比较多,时常会有座位不够的情况出现,希望能有一些措施提前知晓这里是否有座位,避免跑空,方便学习”。

      艺术场馆全方位暂停聚集性活动

      近期,市群众艺术馆线下培训、讲座、海洋剧场演出等聚集性活动全部暂停,线下数字化体验设备区、乒羽运动体验区、自助学习区域也暂停使用,只开放了海洋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8月19日上午,记者来到群艺馆实地探访,了解这里是否落实落细防控措施。

      还没靠近大门,记者在排队通道上被1米多高的立式红外线自动测温仪拦住,安保人员站在门口远远地示意,“需要测温,发烧感冒者不能入内。”几秒后,测温仪播报并显示测量结果为36.5℃,记者才被放行。

      在门口,记者出示健康码后,安保人员表示,还需要出示行程卡和入馆预约成功界面。同行的群艺馆工作人员杨媛说,“我们目前实行网上预约参观,每天限员50人,同一区域内同时参观人员不超过20人,暂不接受团队预约。”

      预约完成后,记者得以入内,场馆内参观群众较少,但入馆前每一个环节都被要求一丝不苟完成。“现在市民的疫情防控意识很高,近期来参观的群众很少。”杨媛说,“即便如此,我们也会按照规定做好消杀通风工作,时刻绷紧安全弦。”

      离开群艺馆后,记者来到新威附路初心·1932红色印迹馆,完成了亮双码、测温、登记等一系列“规定动作”,才得以进入馆内参观。

      “之前人流量最高时一天近400人,现在暂停了团队预约,人数减少很多。”环翠区竹岛街道观海社区党委书记马楠楠说。由于红色印迹馆建在社区内,有不少老人习惯在院子里聊天、乘凉,为此,社区通过网格群发布防疫信息,网格员上门宣传防疫知识,劝导社区居民做到“非必要,不出门”,“现在,每天来参观的游客不足10人,大家都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在红色印迹馆内,记者看到了熟悉的“蓝马甲”,据介绍,社区有70多位志愿者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有3位在印迹馆内服务,帮助完成扫码测温等防控措施,监督游客是否规范戴口罩、触摸馆内物品。“我们会充分发挥好网格化管理和志愿者作用,把牢精准防控关键环节,保障游客从入馆到出馆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安全的。”马楠楠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 实习记者 戴云伟/文 刘志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