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1山东网络文明周

评论:网络谣言止于“制”“治”“智”

2021-09-13 编辑: 宋倩

      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网民习惯于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发表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些信息更新快,传播速度更快,往往还没有来得及核实真假,就迎来一重又一重“爆料”或“反转”。有人站立场,有人站反转,少数人理性吃瓜,有心人煽风点火。众说纷纭之下带动一场网络狂欢式的口诛笔伐,尘埃落定之后却很少有人再去为自己的不当言论发声。这也就造成了“造谣容易辟谣难”“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现状:一条假新闻爆炸式的传播开来,等到官方核实发声,网络舆论早已呈一边倒局面,以至于无论相关部门发表什么声明,还是公布完整视频,都已成了“马后炮”,很难挽回负面影响,更不可能达到完全澄清的效果。尤其是这个过程中因为误解而制造的伤害,也无法通过“辟谣”予以弥补。

      网络谣言止于“机制”。2020年3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简称《规定》)中明确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生产者、平台不得开展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深度伪造、流量造假、操纵账号等违法活动,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八类不良信息。随着《规定》的实行,社会各方面辟谣机制不断加强,严惩网络谣言已日趋成为社会共识,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上线运行以来,累计受理各类谣言举报线索5万余条,协同有关各方联动发布权威辟谣信息1.6万余篇,初步形成传播力强、影响力大,覆盖多终端、多账号的联动辟谣矩阵,成为我国网络谣言举报受理、核查辟除的主渠道和权威平台,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网络谣言止于“治理”。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为深入推进网络生态治理,构建诚信网络,建设网络文明,中央网信办于8月26日至9月3日期间举办“聚辟谣之力 扬文明之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旨在聚焦网络谣言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网络媒介素养、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增强识谣辨谣、辨析是非真伪的能力,引导广大网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积极培育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积极举报谣言,主动发布辟谣信息的良好氛围,通过扩大辟谣信息覆盖面,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网络辟谣工作,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共同治理网络谣言的生动格局。

      网络谣言止于“智者”。谣言之所以易于传染和扩散,是因为它比真相更吸引眼球,更容易招徕传播者。作为新时代的网民,我们在行使自己权力表达自己意愿的同时,又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担当相应的义务,既不能为了博眼球、挣流量而胡编乱造、无事生非,也不能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胡乱转载、添油加醋。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来源,我们应该提高辨别能力,不传谣、不信谣,对散播谣言、侵犯隐私、侮辱他人、信谣传谣的信息及时删除,文明上网、文明发声,主动抵制和举报各种网络不文明行为,传播网络文明正能量。(来源:直播荣成 通讯员 张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