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彼此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数学知识也是如此,每个知识点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它的生发点、生长点和延伸点。作为教师要善于寻找、沟通知识间的内在外在的关系,从而做到融会贯通。
一、 拉好近亲知识之间的关系
“倍的知识”青岛版教材是在二年级乘法口诀中出现的,从教材的编写特点不难看出这部分知识与乘法相连,它俩之间是亲兄弟,是直系亲属。作为教师仅仅找到“倍”的直系亲属还不够,还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找到它的近亲家属。我在教学时就是把“倍的知识”放到“两个量的关系”这个大的背景中进行教学。
如在“倍的知识”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往那样呈现情境图,让学生提问题,而是呈现右图,让学生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一年级学习的“比多少”的知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两者相差多少”,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根据多的量的特点进行分类。学生很自然的分为两类。再顺势引导,像这两种“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从而引出“倍的知识”的教学。通过此设计,我将“倍的知识”纳入两个量的关系领域中,这样一年级学习的“差的关系”、二年级学习的“倍的关系”就巧妙地联系起来了,从而让学生明白“倍的知识”就是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等到四五年级学习“分数关系”、“比的关系”孩子就能追根溯源找到知识的起点---- -----“两个量的比较”,如此的拉关系就会把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和在一起,便于学生明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 。
二、拉好至亲知识之间的关系
至亲就是亲兄弟,所谓亲兄弟就是它们就有着相似的血缘关系,倍的知识与乘法的知识是亲兄弟,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寻找它们共同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倍的知识时,我给孩子提供大量的素材,让学生发现倍的特点。如:借助看一看、画一画等方法便于学生发现倍与乘法之间的相通之处,借助乘法知识来解决倍的知识,从而深刻理解倍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俗话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平时教学的就是一个个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长远眼光,不善于寻找知识间的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那么孩子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欠缺。思维发展就会受阻。复习期间我们老师总会有这种感觉,一册书教完了怎么孩子好像什么也不会,每个知识点都有漏洞都要复习。这就是因为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进行的都是点状教学,没有将点连成线结成网。我们以前研究的“板块架构复习课”就是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板块架构复习课”由于涉及面广,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老师应用的不多。但我们教师应善于将“板块架构课”变成缩小版,将其理念,渗透在每个知识点中,渗透到每节课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为孩子的一生发展负责,教学中要善于拉关系,让关系更亲、更近,让知识在理解中学的轻松,透彻。(通讯员 谭建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