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既是民之所盼,也是民生大计。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医养结合已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威海市中心医院积极践行“医养一体化”发展模式,谋划医养结合发展新思路,依托医院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管理团队,在升级改造原有内科病房的基础上,成立了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康养苑。
自2020年8月18日启用以来,市中心医院康养苑始终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位,将养老机构和医院功能相结合,实现老年人“入院状态”与“休养状态”无缝对接,让入住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入住老人们也把这里当成了家。
老有所养,让老年人生活有质量
前几天,又有一名老人的家属来到康养苑,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精心护理暖人心 热情周到似家人”。这14个字,既表达了对康养苑的由衷谢意,也是康养苑倾情护理赢得老人赞誉的生动写照。
刚到康养苑时,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病)的老人脾气暴躁,充满对新环境的排斥和对护理人员的不信任,有时还会无缘无故发脾气,吵着闹着要回东北老家。那段时间,护理人员为了随时照顾行走不便的老人,在去照看其他老人时,也会搀扶他坐到轮椅上,像孩子一样把他带在身边。护理人员贴心的服务慢慢打动了老人,就连脾气也渐渐变得安静了许多。当时,老人有什么事都会喊护理人员的名字——“丽丽”,护理人员随叫随到。时间一长,养成了习惯,老人一有事就喊“丽丽”,尽管护理人员换人了,但大家都知道他是有事,就会及时赶到他的身边。后来,家人来看曹大叔,他会摆摆手,意思是让家人回去。显然,老人早已把康养苑当成了“家”。
住进康养苑的老人岁数基本都在80多岁,多是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而在这里,把康养苑当成“家”的老人并不在少数。
康养苑里一位因突发疾病转入医院专科病区的老人,在病房里说了好几次“要回家”,陪床的儿子问清楚后才知道,原来老人是想回康养苑。回到康养苑的那一天,老人满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康养苑里的老人之所以把这里当成“家”,与这里温馨舒适的环境,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配备齐全的疗养设备和完善的生活设施以及专业的医护团队和营养师等密不可分。这里服务周到,把人文关怀融入到护理工作中,设身处地为老人们着想,做好每一个细节,努力践行“服务第一、长者至上”的宗旨,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有尊严、有质量。
为了让老人吃得可口,饮食方面不断改进、花样翻新,在满足老人饮食软、烂的前提下,尽量保证营养需求并定期听取他们的建议及时调整饮食。有的老人牙齿不好,护理员就用破壁机把饭打成糊糊,用榨汁机把水果榨成汁;有的老人说暂时不吃饭,护理员就把老人的饭放到保温箱里,等老人有胃口的时候再端出来给他吃;有的老人想孩子了,护理人员就及时拿出自己的手机通过视频让老人与儿女们面对面交流……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们还自学理发技能,定期为老人们理发;为老人过生日,做长寿面,集体给老人唱“生日歌”,并留存下相关影像资料发给老人的家人。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康养苑精心为老人组织了一场“党的生日”汇演,由于入住者很多在建国前后参加工作,把毕生献给党的事业,所以这场汇演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康养苑就把老人参加汇演的照片洗出来,挨个挂在他们的床前,一对老革命夫妻说,“这是我们老两口这辈子最珍贵的一张照片。”
当老人变得像个孩子,就用照顾孩子的方式来温暖他们,做好老人的心理护理,让他们在康养苑里颐养天年。“我们不图什么回报,因为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我们会尽最大努力照顾好这里的老人,让他们的子女放心,让每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护士长丛玲说。
老有所医,让老年人病有所“依”
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康养苑已逐渐有了好口碑,抛开舒适的环境、周到的服务不说,更令入住老人及其家人交口称赞的,是这里完善的配套医疗条件。
在这里,老人有自己的专属药盒,用药实现统一摆放管理,会提前分配好一个周的用药,早、午、晚、睡前的用药一目了然;护理人员按时送药并督促老人服药,做好用药记录,观察老人服药后的反应。
每天24小时都有医护人员值班,入住老人一旦出现突发病情,护士会先分诊,根据老人具体情况马上联系相关临床科室,医生会立即赶到床头诊疗;医护人员每周集中查房两次,及时掌握每位老人的身体状况。
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里面详细写有包括医生巡诊记录、慢病管理、疼痛管理、用药管理、健康宣教、专业护理等内容。其中开展的专业护理,如气管切开护理、吸痰护理、压疮护理、导尿及尿管护理、造瘘护理、引流管护理、鼻饲护理、输液港维护等,解除了患病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
医护人员会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帮助老人改善和恢复障碍肢体功能,防止肢体废用性萎缩;做好老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缓解因病带来的情绪方面的压力。为老人做理疗和按摩时,康复治疗师会给肢体不方便的老人做专业的康复训练,教他们做保健操,提升身体素质。针对老年人普遍牙齿不好的情况,医护人员还会集中组织普查,进行口腔健康诊疗。
其实,康养苑不仅积极解除入住老人因病带来的痛苦和子女的烦恼,更让老人的生命得以有尊严的延续。
一位患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入院前在家中长年卧床,每隔一个月肺部就会感染一次。住进康养苑后,借助吸痰、吸氧等设备以及护理的专业和及时,半年时间肺部都没有感染,为此老人的家人很是感激。
康养苑依托三甲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做到了“小病慢病在康养,大病重病去病房”,能够及时为老人的健康保驾护航。有一次,护理人员发现入院的一位老人昏迷加重,马上叫来医护人员,检查发现身体指标异常,在征得老人家属同意后,马上转入病房,当时因治疗及时化险为夷。
康养苑主任丛海铭表示,当入住老人突发病情变化需要医疗救治时,在监护人的知情同意下,会转至病房治疗,待病情得到控制后再转回康养苑。“我们实行双向转诊,开通绿色通道,保证了养老、医疗全程无缝对接。”丛海铭说。
老有所乐,为老年人打造“快乐老家”
走进康养苑,第一感觉便是环境温馨、房间敞亮。屋内干净整洁无异味,有的墙上贴有“寿”字、“福”字,有的挂着山水、竹兰等画作,还有的摆放了家人的照片,充满着浓郁的“家”的气息。
在休闲区,除了阅读室、图书馆外,还设有棋牌室、上网室、多媒体室、舞蹈室等,有的老人在这里打牌放松,有的在练书法,有的在做简单的互动游戏,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呈现出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
康养苑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唱歌、书法、绘画、做手工等,可有效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乐趣。“以前在家里,平时就我和保姆,也没多少话说,挺孤独。”一位老人表示,这里有说话聊天的,还经常有活动,非常热闹,很喜欢。
为了激发老人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除了尽可能地把活动内容设计得吸引人外,还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多给他们提供展现自身才艺、讲述难忘经历的机会。
让有文艺特长的老人当老师,不定期教授才艺;“私下”让老人准备节目,好让他们在活动中更好地展现自我;采用特殊的“击鼓传花”方式,尽可能地让每名老人都亮亮相;讲述个人年轻时的难忘历程,既增强自豪感、认同感,又能让大家尽快了解彼此,便于今后更好地相处;平时注重与老人的沟通,营造一个幸福、和谐、温馨的集体,让老人动起来,笑起来……
这些举措让家属放心、老人开心,也增强了老人们的归宿感。“让住进来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更要老有所乐,这正是康养苑成立的初衷。”吕召霞说。
吃不愁、病不忧、孤不独、乐有伴,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康养苑安享自己的幸福晚年,感受到了更多的安心和乐趣……(来源:威海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