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威海市出台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21-11-15 编辑: 宋倩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仲艳楠)近日,《威海市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正式印发。11月12日,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计划》有关情况。

      《计划》提出,我市将以全域建设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为统领,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层次,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6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37%,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60个,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10家,涉海产品年进出口总额超过200亿元,成为全国“精致海洋”样板。

      本轮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五个导向”,针对亟需创新突破的问题和瓶颈,明确了产业突破行动、科技领航行动、生态提升行动、开放联动行动、安全固本行动5大行动、17项重点任务,包括总投资734亿元的93个重点项目,行动计划的落实,将有效推进我市布局合理的海洋产业体系、竞争力较强的海洋创新体系和陆海联动的海洋保障体系3大体系建设。

      《计划》提出,将围绕国际海洋科技城的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聚焦园区、平台、项目载体建设,加快动能转换。

      园区建设方面,力促产业集群发展,集中建设16个海洋特色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纵向配套和横向协作,提升承载能力和规模优势。北部,以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为中心,以高新区海洋信息技术产业园和经开区船舶与装备产业园为两翼,完善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生产制造、人才培养等功能,促进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产业快速发展。东部,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龙头,以沙窝岛渔港经济区、南极磷虾产业园、蓝润蔚蓝谷等园区为骨干,加快海带、海参、牡蛎等优势品种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标杆。南部,以南海新区海洋生态经济产业园区为中心,以碳纤维产业园和明阳高端海洋装备产业园等园区为支撑,减排与增汇并重,建设零碳企业、零碳园区,拓展蓝色经济绿色发展新空间。

      平台打造方面,重点建设39个创新平台,推进平台与企业对接融合,实施“揭榜挂帅”,加快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瞄准高校系、中科系、国土系、央企系和民企系,聚焦“从一到百”的成果转化和“从百到万”的规模化量产,再引进建设一批高能级平台。到2023年转化重要科研成果100个以上。

      项目带动方面,集中做好总投资734亿元的93个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赛道转换、有序接续。推动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船舶、中关村发展等成果转化,力争再引进中电科等行业旗舰和山东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等细分领域冠军,带动上下游企业入驻,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计划》提出,将积极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把威海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以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为核心,加快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以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专业化园区——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为核心,加快建设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以建设全国唯一的蓝碳产业示范园区为契机,引进建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威海海洋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突出优势、拉长长板,在锻造核心竞争力上取得突破。(来源:威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