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艺是一门传统技艺,主要用来修复缝补破损的陶瓷器具。这门技艺以细、巧、精、微见称,严遵磴、拋、拉、砸、挫、刮、钻、锔八道流程。人们常说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歇后语,就是从锔艺这一行当里出来的。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锔艺”传承人耿海胜,将这一传统技艺聚焦在毫厘之间,确保锔子与器物融为一体,使破损的陶瓷器具“破镜重圆”。
自掏腰包拜师学艺
耿海胜出生在乳山农村,父亲编篓、锔艺,母亲钩织、刺绣……勤劳朴实的父母用双手撑起这个家。耳濡目染下,耿海胜从幼年起,便对手工制品有着特别的情结,他也因此有了独特的童年记忆。
1989年,耿海胜成为一家生产锡镶工艺品工厂里的技术员。“锡镶工艺是以优质陶瓷器具为载体,用锡片按照预定的图案镶嵌在陶瓷、茶壶、酒具等器皿上的一种工艺。它不仅要求制作人有艺术头脑,还要有工匠的细致和忍耐力。”耿海胜说,为提高锡镶技艺,他自费外出拜师。由于动手能力强、悟性高,学起来得心应手。工作之余,耿海胜利用一切时间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很快,他便成为厂里的能工巧匠。
世事无常。两年后,工艺品出口受到冲击,受其影响,耿海胜所在的锡镶工艺品厂倒闭。突如其来的变故,没有让耿海胜灰心,他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或许是命运青睐有准备者,一次偶然的机会,耿海胜决定开始收藏瓷器。收藏过程中,有破损的瓷器,他便通过自己的构思和巧手将其修复。看着残破的物件得以“新生”,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成就感,这也让他从锔艺这门技艺中看到了曙光。
推广锔艺不遗余力
耿海胜的吉呈轩锔工坊坐落于市区新威附路特色文化街,古色古香、宁静悠然。走进去,仿佛登上时光机,穿越回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八仙桌、老电视、缝纫机、工具箱、搪瓷缸等物品整齐摆放;各式茶壶上点缀着点点银色,有的还被别出心裁地做成花朵形状,精致夺目。耿海胜说,这就是锔艺成品,把破碎的瓷器用特定的材料修缮后,迎来了它们的“新生”。
近年来,耿海胜将锔艺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广收徒弟,遍地开花,他们分布在北京、济南、厦门、营口、郑州等地。这些徒弟,很多都成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中,耿海胜让锔艺技艺走得更加深远。
如今,耿海胜又有了新角色——教师,他带着锔艺文化走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威海职业学院等高校,全方位宣传传统锔艺,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因为女儿在海外求学,耿海胜说,这也是锔艺走出国门的重要契机。
接续历史、传承文脉,并不意味着拒绝创新、一味复古。耿海胜用一个个锔艺作品启示人们,传统瓷器与现代设计完全可以融合发展,创新与传承完全能够相得益彰。“在延续文脉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这样的城市才能既富有历史底蕴,又充满勃勃生机。”耿海胜说。
谈及未来的打算,耿海胜说,既要把锔瓷技艺推广到国家级非遗项目,同时不断丰富和壮大自己的收藏品类,开一座百工坊博物馆,留住过去的旧时光,唤起人们心底的乡愁。(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时红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