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实施项目51个,威海100公里受损海岸带修复成功

2021-12-06 编辑: 仲鹤

      12月5日,威海乳山浪暖口至和尚洞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三标段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在进行生态海堤外坡结构加固。今年,我市将重点实施5个整治修复项目,完成海岸线修复6公里以上。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全国率先建立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库,加强与自然资源部、财政部沟通对接,积极参与申报“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程,累计实施项目51个,获批上级补助资金11.7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35亿元,修复沙滩100万平方米、湿地1.2万多亩,恢复植被40.9万平方米,投放藻礁2万立方米,修复受损岸线超过100公里,移植海藻近百万株,实现沙净如玉,海水清浅。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正在进一步凸显,有效推进了全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今年我市再次获批2021年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争取到资金3亿元,这已是连续四年来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为有序提升海岸带整治修复“加速度”,我市还建设占地300多亩的盐生植物种质繁育基地,筛选碱蓬、柽柳等16种固碳效率高的品种进行繁育推广,打造集“育繁产研教”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专家观点

      开展盐沼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山大(威海)海洋学院植物学教授赵宏等专家这样说——

      发挥盐沼湿地固碳作用,应优先选择本地植物

      山大(威海)海洋学院植物学教授赵宏说,目前我市部分地区的盐沼湿地生态系统想要更好发挥盐沼湿地固碳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开展修复,恢复其生态功能。

      他建议,优先选择本土的耐盐碱植物进行栽培。这是因为本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进化,已能充分适应威海的光照、温度、湿度、降雨、土壤,且抗病虫害能力强、栽植成本低等。

      “根据室外调查和查阅相关材料,威海市常见耐盐碱植物约40多种,如碱蓬、柽柳、单叶蔓荆等。”威海市园林建设集团园林科学研究院院长梁中贵说,这些植物的大范围种植,不仅可以固碳,还可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防止土壤表面积盐、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以单叶蔓荆为例,具有耐干旱、耐盐碱、耐贫瘠的特性,且生长快、抗逆性强、繁殖容易、根系发达,可以固沙改土、蓄水保墒等,是优良的地被植物,多用于沿海、湖泊等沙荒地造林和生态修复。

      梁中贵还建议,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植物种类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推广种植,将威海地区大面积的盐碱地利用起来。(Hi威海客户端 杨彩明 沈道远 通讯员 胡红智/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