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四不像”机构里创新模式多

2021-12-13 编辑: 宋倩

      

      最近,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又产出了两种“创新模式”: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对口研究生们将在30多位威海“产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一年的“科研实践”;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五楼的“威海黑马独角兽企业加速中心”内,43家“潜力股”企业正向着专精特新“小巨人”发起冲击。

      作为“1”,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当于我市“1+4+N”创新平台体系的“中枢神经”。去年以来,这个从体制机制创新中走出来的“四不像”机构,致力于用“创新的创新”破解创新资源不足、平台与产业契合度不高、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不大的问题,创造出让平台资源聚起来、用起来、活起来的“N”多威海模式。

      创新平台术业有专攻,但没有竞争就意味着缺少压力动力。去年6月,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就搞起“擂台赛”,在全省首创对创新平台绩效评价机制,激发平台与平台间的“竞争意识”。

      首场“擂台赛”上,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从专家咨询委员会中随机抽取评委,对创新平台开展网络答辩和实地考察。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院长黄博发出感叹:“山船院成立8年,还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打分评级活动,真是感到了动力与压力并存。”

      打开《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平台绩效评价办法(试行)》,不难发现,考核的“指挥棒”动真格——年度评价结果为“良好”以上等次的,给予一定奖励扶持;结果为“不合格”的,予以退出创新体系,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此外,对于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也由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月调度、季考核”等机制,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切实让专项资金用到刀刃上。

      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汤占胜说:“以往对创新平台,往往重引进、轻培育和管理,我们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对纳入‘4’和‘N’的平台进行绩效考核、动态管理,而且考核的重点突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指标,建立起平台与平台、平台与企业、平台与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实现了整个创新体系的纵向贯通、横向联动、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此前,由于空间分散,创新平台产学研对接上往往单打独斗,习惯于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2019年以来,我市在“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上创新生态系统,旨在让全市创新平台能够更好地融合聚合,让创新平台的资源能为全市产业所用。

      今年,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又创新开展“双走进”活动,进一步打破平台间、区域间的隐性壁垒。按照“一区域一特色、一平台一方案、一产业一主题”原则,该活动聚焦七大产业集群、10条优势产业链,精准化、常态化组织平台走进企业、企业走进平台。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双走进”活动418次,发布科技成果300多项,解决企业技术需求146项。

      4月20日上午,威海激光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落户环翠区。面对这一新晋平台,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立刻为其打造了“激光与光电子信息技术”专场“双走进”活动。可喜的是,这场活动竟成功促成了威高集团与光电院共建院士专家联合实验室,在威海联合攻关“卡脖子”技术,直接改变了威高泌尿高端耗材原定布局上海的计划。

      无独有偶,几天前,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执行院长丁刚走进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就膀胱癌早期体液诊断试剂盒开发等9个重点科研项目和小型化量子治疗仪规模产业化等5个重点产业化项目的进展成效、面临问题及合作需求进行交流。这一“走进”活动,无疑将为双方的合作带来“加速度”。

      一端连接平台,一端连接企业。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体制机制上创新探索,形成了不少新的产学研合作特色模式:以哈工大创新创业园为代表的“人才—团队—项目—企业”一体化就地孵化模式,以山大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临港区碳纤维产业园合作为代表的“人才—项目—企业—产业”同步引育模式,以天力电源为代表的“研发在平台,生产在企业”合作模式,以广瑞电力为代表的“融合式创新、集成化服务”模式……随着“1”的龙头作用不断做实,我市创新平台体系作用加速显现。

      根据最新统计,“1+4+N”创新平台体系已纳入24家平台、延伸设立118家创新机构,覆盖我市七大产业集群和所有区市、开发区。其中,18家单位入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市总数的64%;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和“1+4+N”体系中的4家平台,在刚刚公布的2021年度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共获得500万元奖励资金支持。

      ■记者手记

      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科技创新

      创新平台是技术成果的“幕后推手”,是院校、产业、企业之间的纽带桥梁。全市“1+4+N”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座谈会强调,要更好地发挥创新平台体系融合聚合、产业契合、成果转化作用,全方位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生态,有效推进产业转型、技术进步、效益提高。

      从2019年在全省首个注册成立,到成为“1+4+N”创新平台体系的龙头引领,“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威海模式”,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的创新实践,其实是一场以机制体制创新,驱动科技创新的深刻变革。这个“不走寻常路”的“四不像”机构,正用“N”多创新模式,为“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带来无限可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经过三年打造,威海“1+4+N”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和平台载体。只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继续从顶层设计入手破除制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藩篱,打造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威海模式”,就会让全市创新资源更好地聚起来、用起来、活起来。(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杜晓莹 通讯员 刘宁宁/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