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陶姓在威海卫内曾是大姓。现在,威海环山路有一个隧道,还以陶家夼命名。陶氏先族对威海卫的建设和防御曾立下赫赫功绩。有关陶氏家族的故事,得从明朝设卫说起。
明朝初期,沿海倭患就时常发生,胶东半岛备受侵扰,沿海卫所主要功能就是备御倭寇。
安徽凤阳县人陶洪,元末投入同乡起义领袖朱元璋麾下,从戎建功。明朝建立后,陶洪被封到胶东半岛的登州卫任职指挥佥事。至此,陶姓成为最先到威海卫的受封者。
明代卫所的军职实行世袭。陶洪百年后,其长子陶铎承袭了职务,并从登州卫调任宁海卫任职。
陶铎承传其父勇猛之风,多次率军击退倭寇的进攻。功绩上报,被史官记录进《明太祖本纪》:“洪武三十一年,二月乙酉,倭寇宁海,指挥陶铎击败之。”没想到陶铎中年早逝,儿陶敞年幼,故其弟陶钺暂且代职。明永乐元年(1403),威海建卫,在宁海当职的陶钺被借调,任威海卫指挥佥事,奉命征集军民建筑卫城。
陶钺之勇武比其兄有过之无不及。他在威海卫所任职期间,凭陶氏将门之威望,积攒的人际,调动了宁海、文登数万人及驻军,开始修筑威海卫城,其间不遗余力,亲力亲为,耗时三年,终于修成城高三丈,阔二丈,周长六里十八步(每步五尺)的砖石结构的坚固城墙。城墙修成不久,永乐四年(1407),倭寇来扰,陶钺率军奋力还击,把倭寇打得落荒而逃,大败而撤。
陶钺也因此成为威海卫城最早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之后,陶钺再次调回宁海卫防倭。
永乐八年(1411),陶钺于海湖江一役不幸阵亡,为国殉难。陶钺兄长之子陶敞此时已长大成人,并在宣德五年(1430)承袭先人职务,从宁海卫调任到威海卫,担任指挥佥事。此次调任,直接携家眷入住到了威海卫城里。此时,陶氏家族已经以武功赢得了将之世家之誉。自此,陶氏定居威海卫城,并在威海开枝散叶。在卫内南街中段路东第一个建起了陶家巷,后曾一度成为城内38条巷之首。还建有卫城规模最大的家庙。在很长时间内,陶氏家族成为威海卫尚武大家族。后辈视陶敞是为威海陶氏之始祖(即威海陶氏之一世祖)。
在陶敞之后,还有6位陶姓后人先后承袭威海卫指挥佥事一职,分别是陶瑛、陶裕、陶端、陶大勇、陶继祖、陶运化。其中,陶运化于天启年间承袭职务,他在任期间曾主持修葺威海卫城的基础设施,为加固威海城防又添新功,其所做所为在后世也颇有口碑。可以说,陶氏在明朝其间,对威海卫的安全防护及基础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不愧为将之世家。
然而,在明亡清兴之后,卫所制度最终走向衰亡,原卫所军户世袭职务取消,陶姓人也由军户变为普通民户。一向崇武轻文的陶氏家族,则顺应时代,开始弃武从文,研习四书五经,由原来的军功世家,逐渐转变为书香门第。好多后世子孙,在清朝借助科举光耀门楣,并出了不少能文擅辞、著书立说,为朝廷做出贡献,为百姓称道且流芳百世的能人。
上溯陶氏家族历史,我们会发现,曾在乾隆年间做到江宁布政使从二品的陶易为家族文化的重要传承人,他不但为官清正,还著书立说,一生著有《筠爱堂文稿》《惜阴诗草》《游雍随笔》《平定杂诗》《平志备采》等传世后人,成为陶氏文化家族最杰出的代表。值得称道的是,陶易素有先族之风,在任其间,注重城防修补,河道疏通,兴办学校,培养士子,还时常邀请乡绅耆老向他们咨询治理的利弊。这些措施,使得辖区百废俱兴而不扰民。更为难得的是,他为官20余载始终如一,虚心请教而不倨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陶易因在任衡阳知县时,政绩突出,离任时,衡阳人感其之德,为他立去思碑以纪念他的善政。
作为威海域内众多外来族姓,陶氏文化家族的发展,也算最具代表性。
(马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