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如何让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所需所求?在威海,坚持以党建为统领,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强优势补短板,抓突破见成效,力推卫生健康各项事业走在前。
学党史办实事,以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就医幸福指数
走在前,就要有目标、明责任。
“我们要以医疗卫生服务的辛苦指数来换取群众看病就医的幸福指数。”威海市卫生健康委以学党史办实事为主线,围绕党建引领抓突破见成效。
威海市创新方式方法,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围绕“永远跟党走、医心铸辉煌”主题,组织开展“医心向党”“医心为民”“医路芳华”“独树医帜”4个专题活动,将学党史、悟思想与办实事、开新局有机结合,确保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精准聚焦看病就医过程中群众最期盼、感受最直接、意见最集中的“关键小事”,以卫生健康服务“六进”为主要形式,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全面实施13项100件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工作经验得到省卫生健康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进会上推广。荣获“威海市精致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称号。
威海市聚焦“精细化”,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加快推进集团化改革,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建设布局,促进分级诊疗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发展。以“透明化、智慧化、规范化、亲清化、人文化、品牌化”为主线,在辖区公立医院积极开展“六化”医院建设,着力打造威海卫生健康服务品牌。坚持问题导向,带头开展“体验式调研”,组织开展“千人大走访暖心工程”,共走访群众7.66万人,收集并解决群众诉求1334条。打造“标准化”,推动基层服务能力提档升级。被确定为“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省级试点市,在2020年度全省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典型做法被省卫生健康委推选为国家典型案例。突出“特色化”,塑造行业综合监管优质品牌。在全省率先对非公立口腔、医美行业实施“信用+量化分级”监管模式,工作经验被省卫生健康委在全省推广,并被确定为口腔、医疗美容机构量化分级管理省级试点,环翠区、文登区被确定为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省级试点。
构建免疫屏障,疫情常态化防控守牢底线
走在前,就要有担当、重实干。
威海市落实“快”“严”“全”,倾力构建人群免疫屏障。疫苗接种突出“快”字。规划设置新冠疫苗接种点130个,日最大接种能力由初期的2万人次提升至近10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完成各阶段性接种任务,各层面接种率均走在全省前列。关键领域防控突出“严”字。紧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核酸采样点、疫苗接种点等关键领域和点位,班子成员分片包干、驻点办公、现场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即时整改问题,确保关键领域问题“零发生”。严格落实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工作要求,做到“不漏一人”,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重点人群总体检测率均达到100%。外防输入突出“全”字。立足防范口岸城市“海陆空”各环节输入的风险隐患,精准施策、逐一排查,及时管控,全方位、全环节、全时段做到无缝衔接,织牢织密立体式疫情防控网络。
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特色树立品牌硕果累累
走在前,就要善作为、惠全民。
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凸显。2021年,是威海市中医药事业的丰收之年。完成第4处中药饮片集中配送中心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中药饮片集中配送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惠民工程,积极推广以艾灸为代表的中医适宜技术,投入150万元,发放11万余套艾灸体验包,服务群众32万余人次;中医药工作经验作为全省唯一典型案例入选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工作推进会等3个省级以上会议在威海市召开,工作经验先后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中医工作交流会、全省医改工作会议暨省医改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等5个省级以上会议作典型交流发言;市中医院被列入全省5处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之一,“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被纳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
健康城市示范市建设激情满怀。作为全国首批、省内唯一的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威海市围绕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等重点方面持续发力,成功争创首批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10月份以优异成绩获评“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2019-2020年)。着力打造卫生城市升级版,组建常态化工作专班,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十大专项整治行动,把卫生城市建设要求提升到健康、精致的新高度,以高质量、高标准通过了第9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医育医养事业渐入佳境。在全国率先开展医育结合照护服务新模式,坚持医育结合为核心,强化“医、育、智”三端平台建设,每千人托位数达到1.92个。深入开展关怀、关爱计生特殊家庭活动,工作经验在全国培训班和全省人口监测家庭发展工作会上作典型交流,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刊发推广。在全省首推“三化三式”医养服务新模式,即“智能化、定制式”的居家康养服务模式,“品牌化、一站式”社区康养服务模式和“一体化、聚合式”机构康养服务模式。3个社区(村)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新增文登区环山街道等40处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镇街。同时,培育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新优势。联合发展改革委等6个部门对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进行遴选,将西洋参、黄精、牡蛎、生姜、海马、海参等中药材纳入申报范围,力争打造“齐鲁道地药材”和“齐鲁特色药材”品牌。聚力实施精准招商,积极对接高端医疗资源,推动5个重点招商项目纳入市级项目库,8个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前三季度,全市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334.90亿元,占GDP比重13.62%,居全省第一;对全省经济贡献率9.92%,居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速16.99%,居全省第二。(来源:健康威海)

走在前,就要有目标、明责任。
“我们要以医疗卫生服务的辛苦指数来换取群众看病就医的幸福指数。”威海市卫生健康委以学党史办实事为主线,围绕党建引领抓突破见成效。
威海市创新方式方法,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围绕“永远跟党走、医心铸辉煌”主题,组织开展“医心向党”“医心为民”“医路芳华”“独树医帜”4个专题活动,将学党史、悟思想与办实事、开新局有机结合,确保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精准聚焦看病就医过程中群众最期盼、感受最直接、意见最集中的“关键小事”,以卫生健康服务“六进”为主要形式,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全面实施13项100件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工作经验得到省卫生健康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进会上推广。荣获“威海市精致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称号。
威海市聚焦“精细化”,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加快推进集团化改革,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建设布局,促进分级诊疗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发展。以“透明化、智慧化、规范化、亲清化、人文化、品牌化”为主线,在辖区公立医院积极开展“六化”医院建设,着力打造威海卫生健康服务品牌。坚持问题导向,带头开展“体验式调研”,组织开展“千人大走访暖心工程”,共走访群众7.66万人,收集并解决群众诉求1334条。打造“标准化”,推动基层服务能力提档升级。被确定为“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医防融合省级试点市,在2020年度全省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典型做法被省卫生健康委推选为国家典型案例。突出“特色化”,塑造行业综合监管优质品牌。在全省率先对非公立口腔、医美行业实施“信用+量化分级”监管模式,工作经验被省卫生健康委在全省推广,并被确定为口腔、医疗美容机构量化分级管理省级试点,环翠区、文登区被确定为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省级试点。
构建免疫屏障,疫情常态化防控守牢底线
走在前,就要有担当、重实干。
威海市落实“快”“严”“全”,倾力构建人群免疫屏障。疫苗接种突出“快”字。规划设置新冠疫苗接种点130个,日最大接种能力由初期的2万人次提升至近10万人次,在全省率先完成各阶段性接种任务,各层面接种率均走在全省前列。关键领域防控突出“严”字。紧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核酸采样点、疫苗接种点等关键领域和点位,班子成员分片包干、驻点办公、现场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即时整改问题,确保关键领域问题“零发生”。严格落实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工作要求,做到“不漏一人”,省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重点人群总体检测率均达到100%。外防输入突出“全”字。立足防范口岸城市“海陆空”各环节输入的风险隐患,精准施策、逐一排查,及时管控,全方位、全环节、全时段做到无缝衔接,织牢织密立体式疫情防控网络。
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特色树立品牌硕果累累
走在前,就要善作为、惠全民。
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效凸显。2021年,是威海市中医药事业的丰收之年。完成第4处中药饮片集中配送中心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中药饮片集中配送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惠民工程,积极推广以艾灸为代表的中医适宜技术,投入150万元,发放11万余套艾灸体验包,服务群众32万余人次;中医药工作经验作为全省唯一典型案例入选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工作推进会等3个省级以上会议在威海市召开,工作经验先后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中医工作交流会、全省医改工作会议暨省医改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等5个省级以上会议作典型交流发言;市中医院被列入全省5处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之一,“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被纳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
健康城市示范市建设激情满怀。作为全国首批、省内唯一的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威海市围绕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等重点方面持续发力,成功争创首批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10月份以优异成绩获评“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2019-2020年)。着力打造卫生城市升级版,组建常态化工作专班,完善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十大专项整治行动,把卫生城市建设要求提升到健康、精致的新高度,以高质量、高标准通过了第9次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医育医养事业渐入佳境。在全国率先开展医育结合照护服务新模式,坚持医育结合为核心,强化“医、育、智”三端平台建设,每千人托位数达到1.92个。深入开展关怀、关爱计生特殊家庭活动,工作经验在全国培训班和全省人口监测家庭发展工作会上作典型交流,并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刊发推广。在全省首推“三化三式”医养服务新模式,即“智能化、定制式”的居家康养服务模式,“品牌化、一站式”社区康养服务模式和“一体化、聚合式”机构康养服务模式。3个社区(村)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新增文登区环山街道等40处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镇街。同时,培育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新优势。联合发展改革委等6个部门对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进行遴选,将西洋参、黄精、牡蛎、生姜、海马、海参等中药材纳入申报范围,力争打造“齐鲁道地药材”和“齐鲁特色药材”品牌。聚力实施精准招商,积极对接高端医疗资源,推动5个重点招商项目纳入市级项目库,8个重点项目加速推进。前三季度,全市医养健康产业增加值334.90亿元,占GDP比重13.62%,居全省第一;对全省经济贡献率9.92%,居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增速16.99%,居全省第二。(来源:健康威海)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蔡 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