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推进改革创新 激扬发展新活力

2022-02-25 编辑: 宋倩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面对这一鲜明导向,连日来,代表委员们聚焦如何做好改革创新这篇“大文章”,积极建言献策。

      ■高频词:改革创新

      持续拓展“1+4+N”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省级实验室等重点平台建设。推行“揭榜挂帅”“委托”“包干”等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充分发挥驻威高校创新“动力源”作用,积极探索柔性引才、“人才+资本”等新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扎实推进营商环境创新改革事项试点,持续开展“五减”行动,推进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推广应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全面落实“跨省通办”“全省通办”事项。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委员热议

      翻阅《政府工作报告》,创新一词贯穿始终。市政协委员李大虎说,创新发展,这五年,威海是“跑着”前进的。创造性搭建“1+4+N”创新平台体系,在全省率先推行“揭榜挂帅”机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到386家……创新成为威海发展的“第一动力”。

      眼下,威海正朝着向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加速迈进,李大虎建议,威海继续强化改革创新在全市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引导和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优势、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和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我们武汉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作为‘N’平台的一分子,也将发挥自身优势,在科技研发、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等领域助力威海创新高质量发展。”李大虎表示。

      提起改革创新,市人大代表周志权有着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才是改革创新的第一资源,做好改革创新工作要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校地企协同构建人才引培基地,为高质量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过去,周志权所在的哈工大响应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需求,设立了海洋信息工程新工科专业,致力于为威海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未来,高校智库的作用将进一步放大。“今年我们将和环翠区政府共同努力,将部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送往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的企业中实习,以产业育人才、以事业留人才,让人才引育企业创新,助力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周志权说。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报告第一页,市政协委员于涛写下这样一句。聚焦营商环境改革,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营商环境创新改革事项试点。于涛说,这两年,威海持续将优化营商环境“置顶”,聚力攻坚,打响了“威海营商行”品牌。

      围绕如何继续“加码”营商环境创新改革,于涛认为,关键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市场主体上。“以融资为例,融资贵、融资难依然是制约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拦路虎’,金融机构应降低信用贷门槛,持续优化推出一些符合中小微企业实际的金融产品,应坚持不以规模定门槛、不以出身定政策的理念,落实竞争平等原则,消除融资隐性壁垒,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于涛说。

      对于扎根基层一线的市人大代表王夕桥来说,用好改革创新这一招,也能为基层社会治理蹚出一条新路子。近年来,在“六治一网”市域社会治理模式下,王夕桥带领经开区崮山镇岭后村党支部创新完成不少基层治理的“自选动作”,将村子划分为四个片区,设立志愿者网格队伍,组建调解委员会,并通过“志愿+信用”的方式不断激发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

      “这都是坚持改革创新这一思路取得的成效。眼下,《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改革创新再次提到关键位置,也让我们干劲更足了。”王夕桥说,未来岭后村将把改革创新的重点放到信用治理上,不断丰富村内信用体系内涵,将村内治理应用场景纳入信用管理范围,使信用体系从单一化向立体化、全方位转变。(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 张萌/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