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有春秋时不夜古城旧址,它曾是西汉不夜县的县治,历史人文十分丰厚。正所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由于古城不夜的山海润土以及厚重的人文滋养,这里人才辈出。清末的孙葆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孙葆田(1839—1911),字佩南,荣成县朝阳都不夜村人,是一位闻名鲁皖的清官,同时也是一位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鸿儒,晚年因总纂《山东通志》而永垂青史。
道光十九年(1839),孙葆田出身于不夜村一个颇有名望的书香门第。父亲孙福海,道光二十三年(1843)顺天乡试举人,潜心诗文,曾著有《之游睡余录》《古不夜城记》等;兄长孙葆源,同知衔,官至江苏知县;三弟孙叔谦,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官至河南光州知州,政绩斐然;幼弟孙季咸,同治十二年(1873)拔贡,虽未出仕,但经史之学根底深厚,是清末山东知名文人。
孙葆田聪颖好学,从小博览经史子集,这为他的学问涵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治九年(1870),孙葆田一举中举。三年后其弟亦中举。不夜孙福海的门厅,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同治十二年(1873),30年的时间,一门出三位举人,这在荣成的历史上极其罕见。由此可见,孙葆田之所以能够成长为清史留名的循吏与学者,与他生长在这样一个有家学渊源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中举还不是孙葆田的终极目标,他立志要金榜题名,取得更大的功名,拥有更大的人生舞台。功夫不负有心人,四年之后的同治甲戌(1874),孙葆田如愿以偿地高中第二甲七十三名进士。这在荣成科考历史上,除了梁萼涵之外,进士名次排名再无人能比肩。
同治十三年(1874),孙葆田被授刑部主事,做了一名京官。光绪八年(1882),孙葆田迁安徽宿松知县。《清史稿·孙葆田传》中记载其在宿松县的情形是:勤政爱民,日坐堂皇,妻纺绩,室中萧然如寒士。几句话就为人们勾勒出了一位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清正廉洁的良吏形象。在孙葆田的治理下,宿松县的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光绪十一年(1885),孙葆田分校江南乡试,调署合肥县知县。合肥县出过不少朝廷功勋之臣,李鸿章就是合肥人。这些功臣的亲属子弟常常目无法纪、仗势而为、欺压一方,因此合肥有“难治”之说。孙葆田上任后,以条律为准绳,秉公办事,这些贵宦子弟的行为还能稍稍收敛一些。
光绪十四年(1888),合肥发生一起逼租殴死人命案。凶犯乃李鸿章的侄子李经楞和其随从。孙葆田接案后,立即赶赴现场查验。李家自认为是豪门望族,在当地连官府也要畏其三分,所以根本没把孙葆田放在眼里。合肥的百姓也都认为孙葆田会偏袒李家,此事最后肯定要不了了之。谁知孙葆田到了现场后,依例验伤,记录详尽,完全没有徇私舞弊之处。犯罪人想上前理论狡辩,孙葆田毫不留情,依法将其痛打一番。在场百姓见此情景,无不雀跃欢呼、交口称赞。审案期间,孙葆田秉公执法,依律论刑,顶住来自各方的逼压,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当地百姓为此无不拍手称快,到处传颂孙葆田是“包龙图复出”。合肥城也很快流传出一句“包公虽清,不如老孙”的民谣。秉正耿直的孙葆田,必然会因此遭到一些人的怨恨和陷害。不久,被孙葆田依法处理的李家串通个别御史给孙葆田罗织罪名,进行诬陷。孙葆田看透官场的腐朽黑暗,于是“称疾”辞官归里。临行前,合肥城里万人空巷,老百姓纷纷前来为孙葆田送行,并赠予“爱民如子,疾恶如仇”的颂词。
数年后,安徽省欲清丈民田,鉴于孙葆田的清名,巡抚福润上疏调请孙葆田主持此事。孙葆田坚辞不受,并写信给福润提出几点建议:“清赋之要,地报荒者,当宽其既往,限年垦复;平岁报灾者,当警其将来,分年带征。弊自可除,无事纷扰。”巡抚福润看到后,深服其说,认为是至理名言。从此,孙葆田“既以文行著称,又以强项名天下”。
孙葆田博学多识、德高望重且桃李满天下,时被山东、河南学者奉为大师,著有《校经室文集》《汉儒传经考》《孟志编略》《两传经考》等著作和大量诗文,可惜多已散佚,现存主要收集在《校经室文集》内。由于内容多属清末山东名人序、传、志之类,且态度严谨、故史料价值颇高,宣统《山东通志》和民国山东各县志多取材于此。
孙葆田作为近代一位著名学者,最使人称道的还是他晚年耗尽心血总纂的《山东通志》。
清乾隆、嘉庆年间,是修志的鼎盛时期。自乾隆年间修《山东通志》以来的100多年,山东省竟没有一部新《通志》,这与厚重的齐鲁文化极不相称。光绪十六年(1890),山东巡抚张曜奏请开设通志局,续修《山东通志》,聘孙葆田为总纂。孙葆田接此重任,遂物色人员和筹集资料,不料期间张曜病逝于任所,修志一事从此搁置10余年之久。杨士骧继任山东巡抚后,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整修志局,任命孙葆田与著名学者法伟堂为总纂。不久,法伟堂病逝,孙葆田便独自承担编纂大任。
在资金短缺、办事艰难的条件下,孙葆田不拿半分稿金,却四处访求博学之士并与之反复磋商,拟定出《山东通志》编纂方案,提出“后胜于前”的修志要求;对共事者则希望不要计较“利之厚薄”,而要“俯首以从事于文字间”,以期修出一部可供后人借鉴的高质量志书。历经3年的艰辛努力,书稿已完成大半。宣统三年(1911)正月初一,孙葆田因积劳成疾,在没有看到新志刊印之时,便猝然病逝。历城人毛承霖率领诸学者继承孙葆田未竟事业,又历经半年时间完成初稿。还未及刊印,清朝灭亡,此事遂无人过问。直到1915年,《山东通志》才正式刊印出版。
《山东通志》共200卷,128册,约620万字,卷帙浩繁,体例完备,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孙葆田被认为是《山东通志》的集大成者,其历史贡献将青史永铭。 (梁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