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顾名思义,是指当个体面临突发事件或境遇时,其先前的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即个体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其能力时,出现的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应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不同的人在面临同种强度的事件时,表现出的应激反应也各不相同。
常见的应激反应
焦虑:情绪烦躁,易激惹,爱发脾气,害怕隔离或疫情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学业产生未知的不利影响。
抑郁:心情低落,易哭,对未来持负面或否定态度,没有精力正常的生活工作。
强迫:反复检查,反复确认,强迫性的关注与疫情相关的资讯信息,希望得到某种保证。
恐惧:回避或过分关注疫情信息,继而产生对自身健康、未来的担忧,甚至出现自我诊断为新冠症状的表现。
其他躯体反应:失眠、胸闷、出汗、心慌、恶心、食欲不振、肠胃不适、尿频、头疼等。
心理医生表示,首先,不要慌,适度的应激反应是有利的,可以让我们保持警觉、调动资源并增强适应能力来应对疫情危机,大家需要应对的只是过度的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的调节方法
1.客观方面
关注正规渠道的信息。适度关注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关注官方、正规渠道信息,了解新冠肺炎疫情走势,从中获得掌控感,并汲取积极信息,增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
了解疾病基本常识。重新系统学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做到心里有底,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动替代盲目恐慌的情绪,可以有效缓解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情绪。
2.主观方面
接纳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和家人,适度的情绪反应是应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自我保护机制”,有利于对疫情保持警觉,加强自我防护效果。
调整不合理认知。坚定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的信念,全面评估事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坚定信念是战胜病毒的“精神良药”。
3.人际方面
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系统。使用现代化信息沟通渠道,联系自己的亲朋好友、同学师长,倾诉情绪、交流共同爱好、表达关心等。
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投入有价值、有建设性的工作中,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提升面对压力的信心,关注身边的人,愿意做他们的倾听者和倾诉对象,为他们提供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4.其他方面
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可以通过制定生活计划保持健康作息,坚持每天锻炼,并用网络资源有计划地学习,利用计划保持对生活的掌控感。
适时求助。当遇到自我难以调节的心理问题时,要主动求助学校或医院等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
威海市立三院的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将不间断为您服务,心理咨询师将为您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咨询电话:5960166。(来源:威海市立第三医院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