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制定一份合理的学习计划,尽量张弛有度。”“主动干一些家务活,心情会潜移默化地变好。”……3月14日下午,网课时间结束的间隙,高新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热线“热”了起来。不少心理咨询师接到了来自青少年群体的咨询。
做好心理援助,是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必须做好的工作。眼下,在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的基础上,更多青少年心理辅导员正在“上线”:团市委组织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专家变身“主播”,为青少年开展线上心理疏导;社区工作人员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主动在微信群做好人文关怀……更多力量参与进来,引导社会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消除焦虑情绪,以积极心态面对疫情。
“您和孩子之间要加强沟通,可以尝试多用以‘我’为开头的自我感受表达,代替以‘你’为开头的指责。”3月14日,文登区家和志愿服务队队长姚曙静给前来咨询的王女士布置了这样一份“家庭作业”。
“经过多次疏导,他们一家开始尝试相互理解,慢慢解开了心结。”姚曙静说。包括她在内,文登区家和志愿服务队在疫情发生以来组织起10余名家庭辅导师、社工等志愿者,把服务阵地从线下搬到了线上,私人微信变成24小时“客服号”。
志愿者们线上接单忙,医生们也在发挥心理咨询师的专业优势,通过电话热线等方式广泛开展心理疏导服务,缓解市民的应激反应。
近日,市立第三医院心理咨询科主任杨延接到了一位在隔离点隔离的父亲打来的电话,言语中责备自己不能尽照顾家人的责任。
“和这位父亲一样,尤其是隔离状态下的市民,可能会出现恐慌、担心、焦躁、反复回忆等情况,这都是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杨延建议,如果已经无法自己调节情绪,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要及时致电心理援助热线。目前,市立第三医院心理援助热线24小时提供服务,最大限度提供疫情期间各类心理咨询服务。(Hi威海客户端记者 于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