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人来说,一个显示“阴性”的核酸检测结果是最强“定心丸”。作为检测环节终端的检验人员,她们身处疫情防控的最前沿,与病毒直接打交道,通过一份份标本和试剂,用“火眼金睛”查出病毒。在高新区,是利民医院检验科的检验人员日夜奋战,担起了高新区检验检测的战“疫”重担。
“核酸样本已到医院。”“好的,马上分装,送到实验室检测!”从3月9日全市第一轮核酸检测开始,利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韩冬梅就带领全科室人员开启昼夜不停歇模式。
去年8月,高新区利民医院建立起PCR实验室,是高新区唯一一家有核酸检测资质的医院,承担起全区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任务。24小时灯火通明,但与外界隔离,密闭的实验室内,身体包裹得密不透风,仍要不间断、轮流工作。这里是距离新冠病毒最近的地方。
3月16日晚,在检测工作间隙,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韩冬梅。电话那端,已连续高强度工作数日的韩冬梅,声音有些嘶哑。
样本接收、信息核对、核酸提取、核酸扩增、试验前后消毒……最初几天,采样样本每天下半夜陆续送达,实验室各个区域的工作环环相扣,检测人员立即进入“战斗”状态,拉开一场“接力赛”。
“连续几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厕所已经成为习惯,大家在里面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不知道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韩冬梅说。检验科白天承担着医院日常的临床检验工作,持续的高强度工作是检验人员的常态。
核酸检测人员虽不接触患者,却是直接与病毒打交道的人。负压的实验室内,检验人员每次进入,都要做好两层手套、两层脚套、隔离服、口罩等三级防护。实验室不开空调,刚进去的时候很冷,但连续工作几小时下来,就感觉十分闷热,从实验室出来时,检验人员的衣服裤子都湿透了,脸上是深深的印记。
“环境密闭,时间紧张,但核酸检测是筛查和诊断病毒的重要手段。为确保准确无误,检验人员需要全神贯注地进行检测对照,盯住每一步操作。”韩冬梅说。一名检验人员,就像新冠病毒“侦察兵”,在严格完成检测任务的同时,还要确保第一时间将核酸检测报告发出。
快速出具核酸检测结果,不仅是被检测者的愿望,对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防控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韩冬梅带领的检测队伍没有一丝懈怠,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她们采取24小时轮值检测的方式。
实验室封闭,直接对话听不清,韩冬梅就用对讲机与里面的检验人员沟通:“5个小时了,马上出来换人!”“主任,我还能坚持,再加一板吧!”这几日,这样的对话时不时在实验室内外出现。为保证样本及时检测,大家都在争分夺秒,韩冬梅对医务人员心疼不已。
检验科一共9个人,24小时不间断进行全区的核酸检测。3月14日,从社区抽调了7名工作人员,连夜进行了培训。最小的20岁,最大的57岁,这支检验队伍人少,承担的任务重,大家困了累了就趴在桌子上,或就地打地铺歇一会儿,吃饭就蹲在走廊上。
从实验室出来,蹲在墙角跟孩子电话视频的赵迪,安抚好孩子后,转身又投入到工作中;李玲只能把孩子托付给志愿者照看;瘦小的韩雪因为实验室冷导致感冒发烧,为了不影响工作,稍有缓解立马进入工作状态;刚做完肾结石手术两天的苗晓亮,身上插着的管还没拔掉,就要求进入实验室……高强度、高危险是检验人员的日常,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我们的工作不能停,全区的检测工作进度不能停。”“早一点出结果,早一点安心。”“每一个样本背后,都是全区人民的等待和期盼。”“第二天凌晨看到头一天所有的检测结果,我们就稍稍安心了。”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检验科全力保障着高新区的核酸检测需求。
“我在这个岗位35年了,这些都是我们检验人员的本职工作,关键时刻就要挺身而出,必须争分夺秒,为深爱的城市贡献一份力量!”韩冬梅说。挂断记者电话后,韩冬梅没有休息,而是穿上防护服,面对一批又一批送到实验室的样本,她和同事们继续奋战,为全区疫情防控筑起一道坚实的城墙。(Hi威海客户端记者 谢菁/文 通讯员 王红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