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故事中的威海(92) | 抗倭英雄毕高

2022-03-26 编辑: 仲鹤

      威海地处山东半岛要冲。自元代以来,就经常受到日本海盗的侵扰。明朝建立以后,皇帝朱元璋深以倭患为忧,定都不久,即整饬海防,以资御敌。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朝政府将文登辛汪都三里东北近海划出,设威海卫(寓意“威镇海疆”),派兵驻屯。当时威海卫有防无城,直到明永乐元年(1403),魏国公徐祖辉征集文登、宁海(牟平)军民数万人构筑卫城,由时任威海卫指挥佥事的安徽凤阳人陶钺主持事务。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安徽省巢县新安乡人毕文敬来威海卫任指挥同知,落户在威海,由此开始毕姓传人在威海这片土地上六百多年的繁衍生息,这其中,涌现出了抗倭英雄毕高。

      毕高,字士登,号月亭。1520年,毕高出生在威海卫的军营里,受家庭影响,自少年时即怀抵抗外侮之志,曾经手书“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警示语贴在床头前激励自己。等年龄稍大一些,就练习骑马射箭、武器使用,闲暇之时则读兵书,结交大批同好,谈兵论战。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毕高袭任威海卫指挥同知。上任后,毕高上书朝廷,请求落籍神道口村,其胞弟毕贵则看中了神道口西南的一块地方,认为那里是“风水宝地”也要求落户那里,皆被获准。兄弟两人一人负责守城,一人勤勤恳恳耕种,与当地人融入一起,共同建设威海卫这片美丽的家园。

      毕高在任威海卫指挥同知期间,加固城墙,修葺烽火台,训练军队,联合当地村民,巡逻布防,打击倭寇,开荒种粮,威海卫城内外的居民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宁,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得到迅猛发展。毕高也由此声名远播,并且屡次立功,被朝廷嘉奖。

      毕高在任威海卫指挥同知几年后,又升任登州营后营把总、即墨营守备、泗州营游击。毕高每到一个地方,都率领老百姓修城、拓荒,训练当地卫所的兵士。1560年3月,毕高升任淮阳营参将,负责扬州、仪征、泰兴、高邮、宝应、兴化一带防倭事宜。

      嘉靖年间,日本已经进入混乱不堪的战国时期,很多战败的武士走投无路,来到中国沿海岛屿加入倭寇的行业。由于明朝多年持续的海禁,沿海地区的商人又没有地位,他们开始海上走私。而走私需要有靠山,于是倭寇卷土重来,与当地一些土匪奸商内外勾结,势力日渐壮大。倭寇中不单单只是日本浪人,更有许多明朝人混杂其间。他们熟悉沿海城镇的地理与生活习惯,偷袭屡屡得手。倭寇之患,以浙江沿海最为严重,百姓们苦不堪言,迫切希望有人能消灭倭匪,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毕高升任淮阳营参将后,见那里的卫所军队纪律松弛、缺乏训练,几乎没有战斗力,大为失望。于是便从徐州等地另招募彪悍兵勇两千人,从扬州卫存留班军中精选千人,组成一支新的抗倭军。毕高亲自指挥,严加操练。“毕家军”从此诞生。这支军队在扬州一带抗倭中屡败倭寇,战功卓著。

      但是此时的倭寇已经不是之前的单单以日本浪人组成的倭寇,他们人数比之前任何时期都更多,有日本浪人,更有大批曾是明朝百姓的落魄商人、山贼海盗、流氓混混,他们有组织、有头领、有战术,武器先进,训练有素,战斗力大增,不单单入村抢劫,甚至有了攻城略地的能力。

      1562年7月,毕高奉调福建兴化营任参将,分守中路,兼统水寨兵船,成为当时福建前线抗倭的戚继光的得力助手。是年12月,戚继光率部赴浙江作战,倭寇得到消息,趁机进犯福建,大举围攻兴化城,毕高率众固守,奋力反攻。倭寇围城整整一个多月,伤亡惨重,也没能丝毫进展,只能怏怏而退。

      这天晚上,兴化城下来了一支队伍,口里高喊着要进城,协助毕将军一起抗倭。守城官兵见他们衣着明朝兵服,说话也都是当地人口音,于是打开城门。没想到这些是化装成明军的倭寇,进城一路砍杀,后面隐藏的大队人马也蜂拥而入,直奔毕高的指挥大营。毕高奋力拼杀,带领部分官兵突出重围。但是兴化城却失守了。

      兴化失守给毕高带来莫大的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他重整旗鼓,重新招募士兵,随即投入更加艰苦的抗倭斗争中去,给倭寇带来一次次致命的打击。1563年4月,在一次与倭寇的作战中,毕高带队径直冲入敌营,斩杀倭寇无数,欲雪失城之耻,激战中,不幸中矢阵亡。

      毕高阵亡的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上下无不震惊。皇帝亲自下旨,将毕高隆重厚葬于他的故乡威海卫——距离神道口不远的风景宜人的狮子园。狮子园邻近村庄的村民为了纪念毕高,将村名改名为钦村。

      一代抗倭名将,魂归故里,从此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夏照强)

点击链接购买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