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社会

为了公平正义 为了群众满意——威海市法院着力推进司法责任体系改革工作纪实

2022-06-14 编辑: 宋倩

      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保持在99%以上,平均办案天数压减至50天左右,一审被改判发回重审率维持在1%左右……一个个瞩目的数据,是奋进在改革路上的威海法院交出的答卷。

      近年来,市法院坚持将司法责任制改革落实到立案审判执法的全流程全方面,涉险滩、闯难关,着力压实政治责任、办案责任、监管责任、层级责任,构建起权责统一、监管有效的司法责任体系,促进办案质效和司法公信力的显著提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建+执法” 扛牢政治责任

      “下面,由我为大家朗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第二章,党中央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5月19日,市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申屠青走进录音棚,化身“朗读者”,与干警们共同听“例”读“法”。

      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就是把准思想之舵。始终把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贯彻到法院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市法院制定《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实施办法》,以政治稳定保障司法改革进行到底。

      思想上的“正本清源”,也推动着工作的“紧锣密鼓”。持续创新“党建+业务”联动模式,市法院还不断定期对基层法院从严治党情况开展督导检查,推出岗位练兵、业务比拼等主题党日活动,自上而下将政治责任压实到每名干警、每个岗位。

      面对受疫情影响耽误的工作,4月起,全市两级法院开展“大干90天奋力走在前”行动,全面加大审判执行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办案节奏,将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氛围传递到每名法官。

      齐鲁政法英模、环翠区法院民二庭法官肖窈窈平均一个星期要处理六七十件金融纠纷,如今整个立案庭里工作节奏最快的,就是她所在的速裁团队了。

      “眼下,环翠区法院各速裁团队的‘档期’满满当当,审判庭的利用率已经达到90%以上,经常是一个案子结束,另一个案子就接续开庭。”肖窈窈说。

      活动以来成果满满,全市法院4月结案6949件,同比上升25.8%,环比上升57.2%,结收比124.6%,全省最高。随着活动的深入,威海法院办案效率、质量、效果等指标持续向好,人人干事创业、争先进位的氛围愈加浓厚。

      职责“规范化”助力办理“高效化”

      “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全面审核,提出审查意见,依法调取必要证据,这是我作为案件承办人的职责之一。”经区法院新入额法官杨昕说,身份在转变,行使的权利在变,承担的责任也在变。

      明确职责才能落实有力。司法责任体系改革,首先要明确的就是每个“螺丝钉”的职责所在。突出法官的办案主体地位,市法院制定“职责清单”,明确审判长、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32项办案职责,确保执法办案有章可循。

      坚持“有权必有责”,市法院还严格落实院庭长办案制度,明确“四类案件”等疑难复杂案件由院庭长重点办理,并每月通报办案类型和数量比例,院庭长办案占比维持在50%左右,“头雁”作用充分彰显。

      明确责任,就要抓好落实。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市法院在“前后端”共同发力,对法官考核机制进行更新,引导法官干警比能力、比专业、比水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

      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我们综合一审服判息诉率、被改判发回重审率、自动履行率、生效裁判服判息诉率、案访比等指标,评选出了第一季度的24名‘红旗手’。”市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周明强说,今年市法院聚焦“案结事了”,组织开展“五比五看争红旗”大竞赛,激励全体干警既要“多办案”,更要“办好案”。

      为进一步压实办案责任,市法院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制定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等绩效考评方案,细化分解为办案数量、效率、质量、效果等五大类,引导干警比能力、比专业、比水平,形成重实干、重实绩、重实效的鲜明导向。

      “多层次”+“智慧化”维护审判公平正义

      “我简要介绍下这起案件的基本情况……”

      “我是合议庭中的少数意见,我认为本案应发回重审较为合适。”

      “我同意合议庭的多数意见,但建议能再组织一次双方当事人调解,尽可能把矛盾化解掉。”

      5月26日,市法院的8名法官聚在一起,正在围绕一起二审民间借贷案件进行一场专业化的“大讨论”。

      眼前的“大讨论”正是典型做法,将放权与监督统一起来,市法院将所有法官编入刑事、民事、执行等6个专业法官会议,将8类案件5类事项列入专业法官会议范围,以“群策群力”为复杂案件“把脉会诊”。

      “这样一来,疑难案件将通过合议庭评议、专业法官咨询、审委会审议的多层次把关最终给出意见,有效解决了审判的矛盾分歧,大大加强了审判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市法院民三庭庭长张燕妮介绍。

      保证立案质量,更要保证办理和执行的效率。案件办理数量显著增长的新形势下,如何更直观更快速地完成监管流程,保证审判质量?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市法院以一部“一体化监管平台”实现各类数据的统一办理。

      “在传统模式基础之上,我们紧跟数字时代步伐,加快推动监管模式向智能化转变。”市法院科技信息处负责人刘旸说。近年来,市法院依托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构建起“静默化、触发式”智能监管模式,实行立、审、执全流程节点“闹钟式”提醒、“秘书式”推送,让监管不留“死角”。

      压实层级责任 多平台统一法律适用

      “今天我们对第一季度民商事二审改判和发回重审案件进行评析……”4月21日,全市法院民商事改判发回重审案件评析会在“线上”拉开帷幕。

      威海两级法院的民商事法官齐聚“线上”,二审法官逐案谈审理思路、法律适用、裁判尺度等,一审法官“现场”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最后分管院领导进行总结点评,与其说是一场“线上”评析会,更像是一次统一裁判尺度和裁判理念的交流碰撞。“在评析和交流中,既让一审法官了解二审思路,也能让二审法官听听一审声音,有利于促进裁判尺度和裁判思维统一。”市法院民商事分管副院长侯进荣表示。

      当然,威海两级法院的互动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市法院坚持审级独立与对下指导相统一,通过钉钉、微信等渠道,在各审判条线分别建立业务交流群,常态化沟通交流、答疑解惑,为全市基层法院法官提供学习的渠道。

      有网上的“快速教学”,也有面对面的“现场指导”。市法院还通过分管院长到基层法院巡回指导,“一把手”带队到突出法院专项调研等方式,为基层法院“答疑释惑”。目前,已开展基层指导40多次,解决疑难问题300余个。

      “我认为,本宗案件中被告的行为可以进行如下司法解释……”每个周五下午,是市法院青年理论研究小组固定的“活动日”。日期固定,但活动的形式并不固定,可以是专业知识学习,可以是典型案例的讲解,可以是资深法官上台分享经验,甚至可以是考察调研企业……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法官学知识、学理念、转模式。

      不仅如此,市法院还广泛邀请各级专家、学者、律师等共同研讨,已开展各类研讨活动30余次,形成了民间借贷等7类案件裁判标准,为一线法官办案提供了有力参考。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市法院将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牵住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在巩固、提升、创新、发展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加快构建与新型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司法责任体系,奋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司法改革的新篇章。(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