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拒单”!赛威医疗底气何来?

2022-08-03 编辑: 宋倩

   

      最近一段时间,位于临港区蔄山镇的威海市赛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发生了件“稀罕事儿”:送上门的订单被反复“拒收”,客户不但一点不恼,还主动放宽交期“求接单”。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赛威医疗何来的底气“拒单”?近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赛威医疗。

      透过该公司刚出炉的半年“成绩单”,记者发现,研发投入已占其总销售收入的10%。“创新是医疗行业的王道。不舍得创新,就意味着要被市场淘汰。”赛威医疗总经理姜全国说,自2015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将创新摆在第一位,先后研发30余种产品打破国际垄断,销售额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逐步实现了从“作坊小厂”到“行业黑马”的华丽转身。

      善用“倒推”思维 打破国际垄断 跻身全球前三

      创新,是所有科技型企业的看家本领,不过在赛威,创新前还多了“倒推”二字。

      这两天,由赛威自主研发生产的新型PET红细胞血沉管走下生产线。“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全球第三家可生产该材质红细胞血沉管的企业,且同质量产品的价格比其他两家低约40%。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的客户跟我们洽谈合作。”姜全国告诉记者,血沉管是临床检测的必备产品,分为玻璃和PET材质。其中,PET材质因具备完全消毒无菌、较高的抗感染性以及操作便捷的特点,成为临床检测的首选。但受制于生产工艺,以前国内只能依赖进口。

      特别是2020年初,受市场影响,PET血沉管需求量暴涨,采购成本翻了多番,国内不少对检测精度有特殊要求的医疗机构压力倍增。面对这一情况,主攻体外诊断产品的赛威决定着手研发PET血沉管,并立下“6个月拿出成果”的军令状。

      起步并不顺利。“PET材质在垂直度上,对技术要求极为苛刻。”姜全国回忆说,配比该材料数值不好掌控,长度超过100毫米时就难以保持良好的垂直度,而垂直度是保证临床检测精度的关键。

      看着一波波贴有“垂直不合格”的试验品被丢进杂物堆,姜全国有些坐不住了:“既然材料配比的技术过不去,能不能‘倒推’思路,从配套模具着手,研究如何借助模具将其‘捋直’。”

      在了解模具的制作情况后,赛威开始了大胆尝试:改变固有的中、上、下同样粗细的模具形状,以10毫米为单位,调整模具上下粗细,使其变为T型设计。

      思路一变天地宽。伴随着数千只样本的破坏性实验,4个月后,终于找到了“最优值”——当上端达到40毫米、下端90毫米时,PET材质长度达到130毫米的垂直度依旧保持良好。

      作为一项“卡脖子”技术,仅用4个月便将其攻克,这样的效率让赛威瞬间成为行业焦点,顺利拿下2项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在全球收获了42个合作伙伴。

      “最近,我们正在申请国内销售资质,顺利通过后,这批产品将正式在国内上市,间接带动公司收入翻两番。”姜全国说。

      从产品到设备 开启全流程“自供”模式

      “国内首套自动无菌配置设备注册完成!”这是赛威创新路上的另一佳绩。“在国内,既攻产品又钻制作设备的医疗企业,我们不是唯一一家,但我们一定是具有多链条研发能力的一家。”姜全国说。

      已经在产品研发领域闯出不小名堂的赛威,为何要另辟蹊径、两头发力?姜全国卖了个关子:“你看这几款体液管,有什么不同?”

      打量着面前的几款体液管,记者发现管内分布着不同高度的液体。“这些液体叫无菌病毒培养液,也是助力我们转战设备研发的‘推手’。”姜全国说。

      一直以来,赛威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与40个国家的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所生产的产品更是被列为“免检”产品,直到一份新产品体液管订单的出现。“客户追加了一批新订单,但对订单有硬性要求,如果能完成,将会吸引客户在今后将更多的订单放到赛威。”姜全国回忆,但在那之前,病毒培养液只能依赖人工进行配比,产能慢、效率低。

      一边是客户抛出的订单诱惑,一边是看似完不成的任务,赛威陷入“两难”:要实现100%自动无菌配制,寻求一套自动化设备最为妥当。但在整个国内行业中都没有找到专门的培养液无菌配制及自动加注设备。无奈之下,赛威研发团队决定自主研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多方努力,自动化病毒培养液配置加注设备的研发思路清晰开来,经过反复尝试,设备初步满足自动配比及灌装要求,产能、效率及质量都满足产品需求。

      有了这次经历,赛威愈发感受到自动化的重要性,胆子也越来越大——将发展重心向研发自动化设备倾斜。同时自己“搭舞台”,建车间生产原材料,开启全流程“自供”模式。

      在赛威的瓶胚项目车间内,工人们正对6台赛威定制的自动化设备进行着最后的调试。这些设备正式投产后,不仅能使赛威实现耗材零件完全自给自足,还可为航空、电子、户外用具等产业生产配套零件。

      机器换人只是赛威发展“版图”的冰山一角。“最近,我们正计划打造无人化车间。届时,生产效率将提升30%以上,切实推动医疗制造向智造转变。”姜全国说。

      ■驻企手记

      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赛威实现逆势上扬,成为行业佼佼者,背后正是依靠“创新”带来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赛威求新、求变、求强的决心和魄力:舍得投入,每年将10%的销售收入投在研发上;敢于冒险,即便行业知名专家团队、实力雄厚的医疗企业历经数十年未曾破解的难题,依然敢抱着“打水漂”的心态拼一拼……正如姜全国说的那样:“不舍得创新,就意味着要被市场淘汰。”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要主动顺应时代变化,切实将创新作为发展的“根”与“魂”,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逐步从“跟跑者”实现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不断实现新的跨越。(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文 刘鹏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