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南方企业,凭啥把好项目落到咱威海?”8月29日一早,威海驻港澳(深圳)经贸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吉晓就赶到办公室,和视频交流会里的同事们聊起招商经历。
招商引资要会打“情报战”。每周一这场例会,就成为大家分享信息的关键平台。“企业在深圳生产成本比较高。就拿对日韩出口企业来说,他们把货物从本部运到威海再周转,肯定不如直接把物流仓安置过来。”镜头前,李吉晓面对大家侃侃而谈。驻深圳三个月,他已对企业用人、用地、物流成本等数据信手拈来。
熟稔的背后,是他和企业家们不薄的感情。
在南方,中小企业很少专门设置对接政府部门的事务部,大企业则普遍拜访门槛高。如果直接上门,十有八九要吃“闭门羹”。李吉晓刚到深圳时,面对的就是这种局面。
这对从事招商工作多年的他并不算难。靠之前联系过的深圳企业家,他成功对接商协会近20家、企业30多家,对深圳乃至广东、广西、云南等众多省份和地区的产业布局也有了初步认知,给驻点招商工作开了个好头。
不过,他当天要汇报的另有其事。“驻点招商三个月,和我们建立常态化联系的企业也不少了。我考虑近期办一场揭牌仪式暨推介会,既提高我们在周边地市的知名度,也借这个机会促成一批对接意向。”李吉晓说,考虑到实际效果,推介内容打算围绕威海某个区市的产业特色等“小切口”进行准备。
李吉晓的一席话,激起不少招商骨干的共鸣。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着,李吉晓也产生了不少新想法。他拿出笔刷刷记录,把好点子汇总起来,密密麻麻几页纸记完,时间已经接近中午。
身在招商一线的好处,就是能及时把新点子变成新行动。顾不上吃饭,他简单列了列这周的招商路线。从办公地点到珠海坐高铁只要两小时,那里有不少和威海产业契合度高的企业,或许能擦出新的合作火花。
29日下午2时,李吉晓一通精心准备的电话打了出去。电话那头,是珠海艾派克电子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几句热情寒暄过后,双方很快确定了见面时间。这是李吉晓这一天最“得劲”的时候——通过新朋友,威海和珠海的联系又能紧密一些。
三个月来,李吉晓为融入当地的企业“朋友圈”,点亮了不少“技能”。南方企业家喜欢谈事的时候喝茶,他认真钻研过茶的品种、口感;聊天时可能谈到天文地理、社会热点等各种话题,他闲下来就会读书看新闻,努力寻找共同语言……虽然专门负责招商,但他俨然成了涉猎360行的“全能选手”。
靠这股钻研劲,我市驻港澳(深圳)经贸代表处很快在当地扎下了根,不少企业有了对威海的合作意向。对这些企业,李吉晓则会趁热打铁,马上将项目反馈到我市招商部门,方便大家到深圳对接。仅8月份,他提供的招商线索就吸引环翠区、综保区等方面招商人员到企业拜访,部分招商线索已变成实打实的在谈项目。
一个又一个电话打出去,等到他彻底确定本周招商计划时,天边已透出一片橘红。放下微烫的手机,李吉晓又埋头整理起资料。本子上多了几行字,那是他随后几天要拜访的新朋友。(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初佳伦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