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民政局将推进城乡老年人助餐服务作为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的关键举措,通过办好民生“食”事,大力构建城乡助餐服务体系,有效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难题,持续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优质化、均等化,争当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实践高地”。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1064处城乡餐桌,覆盖1317个村(居),日均服务3万人次。
市民政局采取“公益性+市场化”模式,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的社会餐饮企业投身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在坚守助餐服务公益底色的同时,逐步实现各类助餐场所市场化运作,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经营。
强化资源整合,解决“建得起”的问题
市民政局着眼资源整合抓好建设谋划,打破惯性思维,啃下场地、资金、人员三块“硬骨头”。由政府按标准合理选址建设老年餐桌,充分利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等现有设施,通过提升改造,打造一批助餐场所,既节约建设成本,又提升设施服务效能。市民政局坚持不额外增加村(居)负担的原则,整合各级、各部门专项资金,逐级配备老年餐桌建设、运营资金补助,明确餐桌用水、用电等享受居民同等价格。同时,坚持产业带动,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广泛调动社会爱心力量,深挖各级慈善基金的巨大潜能,累计募捐1302.7万元,用政府较少投入换来餐桌持久运转。
市民政局还充分借力我市信用体系建设,对参与社区食堂和老年餐桌建设运营的志愿服务行为、捐赠款物行为给予“海贝分”信用加分,有效补充农村助餐队伍。文登区、乳山市、临港区积极探索“信用超市”“信用小菜园”“信用田”等模式,荣成市3万多名志愿者为1.5万名80周岁以上农村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
创新多元模式,解决“吃得好”的问题
市民政局着眼实际需求抓好餐桌落地,因地制宜地探索多元助餐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市民政局采取“公益性+市场化”模式,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的社会餐饮企业投身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在坚守助餐服务公益底色的同时,逐步实现各类助餐场所市场化运作,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经营。
市民政局鼓励养老机构开展老年助餐配餐服务,要求各村居积极引导村居热心公益、有能力开展养老服务的低龄老年人,组建互助服务队,发挥邻里“平时离得近、有事来得快、遇急帮得上”的优势,为高龄、独居等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市民政局还创新打造“互联网+为老助餐配送”,鼓励助餐点与物流企业和送餐平台等对接,解决配送能力不足的难题;试点推进“开放式”助餐服务,通过自动生成就餐二维码,逐步实现线上点单、在线结算、实时记录,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助餐服务。
健全机制手段,解决“管得住”的问题
市民政局打造智慧监管平台,配备打卡、人脸识别管理系统,实现线上远程监控和运营情况实时监管,确保惠老政策的实施;联合11部门出台《威海市农村老年餐桌建设和管理办法》,从责任分工、建设标准、规范运行相关要求、监督管理等方面明确农村老年餐桌建设管理规范;定期组织市场监管、应急、消防等部门对社区食堂和老年餐桌进行“体检”,指导其标准化建设,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出台《关于星级农村老年餐桌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老年餐桌星级评定工作,以奖促建,评定结果与餐桌运营补助挂钩,促进餐桌长效运营,切实提升助餐服务效能。(来源:威海市民政局)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谭立勇
编辑:梁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