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在威高普瑞医药包装有限公司一号生产车间内,10条生产线全负荷运转,一个个预灌封注射器排队“走”下生产线。不远处新启用的二号车间,生产与内部装修同步进行,已有6条生产线投产。
威高普瑞自2020年扩产以来,连续三年不断“上新”生产线——从最初的4条生产线,到目前的16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赶订单。“按照生产计划,二号车间还有5条生产线正在规划设计中,等全部投产后,预灌封注射器的年产量将再增加9.5亿支。”公司总经理倪世利说。
上新生产线、启动新车间,这是威高普瑞扩大产能的一个喜人场景,也是我市企业积极膨胀扩张的缩影。我市在全省首创实体化运行的“专精特新”企业加速中心,形成了从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单项冠军”企业梯次培育的格局。眼下,不同梯度的企业又通过储备未来技术、智能化改造等加速发展壮大,引领全市产业向高端攀升、向规模集聚。
就在上月中旬,位于临港区的广泰应急救援保障装备生产基地项目主体封顶。该项目是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着眼未来市场需求,抢先布局谋划的产业项目。因为“抢先一步”,项目自落地以来,攻关“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便成了鲜明的标签。
“早在四年前,总部就开始谋划这一项目,这些年,我们在北京、长沙设立的研发中心全力以赴攻关,研发能力不断突破。”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建设中心副总监初征介绍,基地建成并投产后,将标志着广泰集团由空港设备领域拓展到应急救援保障装备这一新领域,成为全国应急装备品类多、规模大、智能化程度高的应急救援保障装备智能制造基地。
智能化改造也是我市企业加速膨胀扩张的重要手段。
在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制造生产车间,机声隆隆,一条条曲轴加工生产线呈U字型依次排开,前端视觉机器人灵活地转动着机械手,将一支支曲轴毛坯送上生产线。经过20多道加工工序,一件件精度极高的曲轴成品,将被送往潍柴、上柴、锡柴和康明斯等客户手中。
通过智能化改造,天润工业车间流水线工人从40余人减少到15人,每日产能却由原来的120支增加到160支。“预计到今年年底,曲轴连杆生产线的自动化率将达到90%,生产效率提升21%,届时加上公司另一主业空气悬架,我们有信心到‘十四五’末,再造一个天润。”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储备未来技术,加速智能化改造……在我市,一批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的典范接连涌现。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458家,威高血液净化获评省级“独角兽”企业,实现我市“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他们的膨胀扩张、崛起成峰,为我市培强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提供了澎湃动力。(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 通讯员 陶珺 程昱/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