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威海质量发展工作交出一张沉甸甸的答卷:在最新公布的2022年度山东省质量强县(市、区)榜单上,环翠区、荣成市榜上有名。这是继2022年6月获得国务院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地方督查激励之后,我市获得的又一殊荣。
多项荣誉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积极作为。过去一年,我市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一个个“高光时刻”记录着全市质量发展工作的嬗变:成功蝉联“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获批乳山牡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文登西洋参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文登区、荣成市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高新区获“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获批全国首个社会信用管理标准化创新城市试点;6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通过评估,数量全省第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市委十六届三次全会对“增进民生福祉”“守好‘一排底线’”作出部署。新的一年,政府工作中更是对“聚焦防范化解风险,全力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具体安排。瞄准目标,威海奋力前行,推进全市市场监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连续三年在全省质量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
我市将质量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核心要素,坚持“质量第一”,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对质量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
去年,我市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平台上线。全市企业可通过平台免费获得知识产权在线咨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小微企业融资、惠企政策等23项涉及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站式”服务。使用之后,泰祥集团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宋华竖起了大拇指,“平台有非常强大的查询功能,有什么不了解的规定或者即将实行的新政策,都可以在这上边查询到。”据统计,去年该平台已为全市企业提供“一揽子”质量服务16.21万次。

“得标准者得天下。”我市以标准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威海市标准化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实施标准“领跑者”制度,大力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创新,鼓励企业及时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提升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有6家企业荣获省长质量奖,居全省第1位;8家企业获得“泰山品质”认证,居全省第3位;15个品牌入选首批“好品山东”名单。获批全国首个社会信用管理标准化创新城市试点,建设“国家西洋参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6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标委验收,总量全省第一。新增省级标准化项目9个,总量达121个;国家级标准化项目达40个,标准化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持续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2022年,我市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复审,被命名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标志着我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持续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过去一年,我市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作为为政之要、民生之本,牢牢抓在手上。从食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环节,探索建立产品质量全链条监管机制,评价性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达90.4%,连续3年位列全省食品安全评议首位。

——食品生产环节,扎实推进“两个责任”落实,实现“三清单一承诺书”建立率、食品安全总监及安全员配备率、首轮包保督导覆盖率三个100%。
——食品流通环节,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管理,全覆盖开展入市农产品批批快检,年快检数量33.13万批次;深化“食安小智”追溯系统应用,累计上传食用农产品追溯信息8.3万条;农批市场快检能力评价考核位列全省前列。
在文登区宋村镇的一处蔬菜生产基地内,一株株菜苗从土壤中探出了头。从播种、施肥、采收到运输、入市,它们成长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
“追溯”技术的应用,让食品从田间地头开始,便呈现在监控眼之下,市民购买后,可以通过扫描价格标签上的二维码,一目了然看到蔬菜水果从田间操作、施肥到采摘、包装、检测等所有信息。
——餐饮服务环节,深入开展“清洁厨房”行动。制定并推广场所净、设施净、工具净、食材净、人员净“五净”标准,打造“清洁厨房”。全部学校、养老机构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基础建设覆盖率、数据汇聚率实现两个100%。
全市药品监管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6月,我市出台《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若干措施》,明确通过完善远程处方审方一体化服务平台等措施,提升药品智慧监管水平,并出台全省首个远程处方审方地方标准,截至目前,审方量达48万份。
创新放心消费工作机制 打造一流市场环境
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怎么办?商家不履行“三包”义务向谁投诉?退货退款遇到困难找谁求助?过去一年,我市以打造一流市场环境为目标导向,在全市探索打造消费维权共治模式,布设182处消费维权服务站、24处消费环境共治社区,推动放心消费环境共治共享。
环翠区鲸园街道北门外社区位于大世界商圈内,设有大型商场7处、个体工商户1686户、企业296家,是环翠区繁华的商业老街区。全市首个社区“诚信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的落地建成,让每个商铺都有了一张消费维权二维码,消费者能够实现“一键扫码”维权。
“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会通过远程视频快速调解纠纷,遇到较为困难的消费维权纠纷,社区服务站3名专职消费维权调解员,可帮助双方当事人调解纠纷。”环翠区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李婕介绍。
得益于群众身边的消费维权服务站,去年我市受理的消费投诉案件和解率达到了97.95%。

打造放心的消费环境,我市还有一张促进预付式消费健康发展的“王牌”——威海预付保。不久前,在统一路一家蛋糕店,市民于金玉又往储值卡里充了300元。她说,店铺上了“预付保”,消费者权益得到了“官方”保障,充值消费更放心。
过去一年,我市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完善预付保功能,受到消费者和商家广泛欢迎。上线至今,入驻企业商户已有2900多家,资金流水达800余万元。通过第三方银行托管、清分资金模式,使消费监管维权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消费者、商家、银行、部门四方都能因此受益。
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不仅要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还要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眼下,“迎检负担变小”成为不少企业共同的感受。变化的背后,是我市持续打造宽严相济的监管环境和实行差异化监管的监管方式。
针对不同检查领域,我市对特种设备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特殊行业和重点领域,实行全覆盖式监管;对全市11.26万台套特种设备保持100%“应登尽登、应检尽检”,在全省率先制定《威海市气瓶安全条例》,气瓶合格比例提高至99.7%。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领域和其他符合规定的领域,全面落实包容审慎的监管要求,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针对不同检查对象,我市也实行分级监管。在全省首创以企业信用等级和类型为依据的分级监管模式,按照风险高低程度,由低到高将企业分为A—D四级,分别确定了不同的监管政策,对信用高、风险低的企业检查量减少27.79%。
放眼全市,宽严相济的监管环境和差异化的监管方式,让各类市场主体“如鱼得水、如鸟归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威海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市市场监管局将深入调研、整体谋划,助推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高点站位、高标规划、高效推进,积极筹划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项目清单;强化知识产权、质量品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技术支撑,发挥市场监管综合优势,做强威海创新发展动能支撑;强化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寓监管于服务,守牢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三品一特”“一排底线”,切实以高水平安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文 资料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王 岚
复审:姜 伟
编辑:毕玲瑜
多项荣誉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积极作为。过去一年,我市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大力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提升行动,着力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一个个“高光时刻”记录着全市质量发展工作的嬗变:成功蝉联“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获批乳山牡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文登西洋参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文登区、荣成市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高新区获“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获批全国首个社会信用管理标准化创新城市试点;6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通过评估,数量全省第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市委十六届三次全会对“增进民生福祉”“守好‘一排底线’”作出部署。新的一年,政府工作中更是对“聚焦防范化解风险,全力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具体安排。瞄准目标,威海奋力前行,推进全市市场监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连续三年在全省质量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
我市将质量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核心要素,坚持“质量第一”,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加强对质量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
去年,我市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平台上线。全市企业可通过平台免费获得知识产权在线咨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小微企业融资、惠企政策等23项涉及知识产权、质量提升、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站式”服务。使用之后,泰祥集团食品安全办公室主任宋华竖起了大拇指,“平台有非常强大的查询功能,有什么不了解的规定或者即将实行的新政策,都可以在这上边查询到。”据统计,去年该平台已为全市企业提供“一揽子”质量服务16.21万次。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有6家企业荣获省长质量奖,居全省第1位;8家企业获得“泰山品质”认证,居全省第3位;15个品牌入选首批“好品山东”名单。获批全国首个社会信用管理标准化创新城市试点,建设“国家西洋参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6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国标委验收,总量全省第一。新增省级标准化项目9个,总量达121个;国家级标准化项目达40个,标准化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持续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2022年,我市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复审,被命名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标志着我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持续走在全国“第一方阵”。
过去一年,我市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作为为政之要、民生之本,牢牢抓在手上。从食品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餐饮服务环节,探索建立产品质量全链条监管机制,评价性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9%以上,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达90.4%,连续3年位列全省食品安全评议首位。

——食品流通环节,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化管理,全覆盖开展入市农产品批批快检,年快检数量33.13万批次;深化“食安小智”追溯系统应用,累计上传食用农产品追溯信息8.3万条;农批市场快检能力评价考核位列全省前列。
在文登区宋村镇的一处蔬菜生产基地内,一株株菜苗从土壤中探出了头。从播种、施肥、采收到运输、入市,它们成长的每一步都备受关注。
“追溯”技术的应用,让食品从田间地头开始,便呈现在监控眼之下,市民购买后,可以通过扫描价格标签上的二维码,一目了然看到蔬菜水果从田间操作、施肥到采摘、包装、检测等所有信息。
——餐饮服务环节,深入开展“清洁厨房”行动。制定并推广场所净、设施净、工具净、食材净、人员净“五净”标准,打造“清洁厨房”。全部学校、养老机构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基础建设覆盖率、数据汇聚率实现两个100%。
全市药品监管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6月,我市出台《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若干措施》,明确通过完善远程处方审方一体化服务平台等措施,提升药品智慧监管水平,并出台全省首个远程处方审方地方标准,截至目前,审方量达48万份。
创新放心消费工作机制 打造一流市场环境
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怎么办?商家不履行“三包”义务向谁投诉?退货退款遇到困难找谁求助?过去一年,我市以打造一流市场环境为目标导向,在全市探索打造消费维权共治模式,布设182处消费维权服务站、24处消费环境共治社区,推动放心消费环境共治共享。
环翠区鲸园街道北门外社区位于大世界商圈内,设有大型商场7处、个体工商户1686户、企业296家,是环翠区繁华的商业老街区。全市首个社区“诚信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的落地建成,让每个商铺都有了一张消费维权二维码,消费者能够实现“一键扫码”维权。
“通常情况下,工作人员会通过远程视频快速调解纠纷,遇到较为困难的消费维权纠纷,社区服务站3名专职消费维权调解员,可帮助双方当事人调解纠纷。”环翠区消费者协会秘书长李婕介绍。
得益于群众身边的消费维权服务站,去年我市受理的消费投诉案件和解率达到了97.95%。

过去一年,我市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不断完善预付保功能,受到消费者和商家广泛欢迎。上线至今,入驻企业商户已有2900多家,资金流水达800余万元。通过第三方银行托管、清分资金模式,使消费监管维权问题得到有效破解,消费者、商家、银行、部门四方都能因此受益。
打造一流的市场环境,不仅要让消费者放心消费,还要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眼下,“迎检负担变小”成为不少企业共同的感受。变化的背后,是我市持续打造宽严相济的监管环境和实行差异化监管的监管方式。
针对不同检查领域,我市对特种设备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特殊行业和重点领域,实行全覆盖式监管;对全市11.26万台套特种设备保持100%“应登尽登、应检尽检”,在全省率先制定《威海市气瓶安全条例》,气瓶合格比例提高至99.7%。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领域和其他符合规定的领域,全面落实包容审慎的监管要求,尽可能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针对不同检查对象,我市也实行分级监管。在全省首创以企业信用等级和类型为依据的分级监管模式,按照风险高低程度,由低到高将企业分为A—D四级,分别确定了不同的监管政策,对信用高、风险低的企业检查量减少27.79%。
放眼全市,宽严相济的监管环境和差异化的监管方式,让各类市场主体“如鱼得水、如鸟归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威海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的一年,市市场监管局将深入调研、整体谋划,助推医药医疗器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高点站位、高标规划、高效推进,积极筹划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项目清单;强化知识产权、质量品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技术支撑,发挥市场监管综合优势,做强威海创新发展动能支撑;强化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寓监管于服务,守牢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三品一特”“一排底线”,切实以高水平安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文 资料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王 岚
复审:姜 伟
编辑:毕玲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