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威海客户端讯2月1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司法局局长刘士侠,市司法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毕建鹏,介绍司法行政部门法治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提问。
新闻发布会在日报社新闻大厦11楼融媒体演播厅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2023年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威海市司法局围绕服务保障大抓经济积极研究谋划,聚焦制度供给、涉企执法、涉企服务和矛盾化解四个方面,市司法局研究出台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服务保障大抓经济20条措施,为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法律服务和坚强的法治保障。
相关链接:
近年来,市司法局在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创新审批评估机制
强化法律风险评估。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审查机制,对以市政府名义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和需市政府研究的重大投资项目,逐一开展法律风险审查评估,去年以来,共审查重大投资项目合作协议45份,标的额20多亿元,最大限度减少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的法律风险。
建立审查联动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联动机制,将公平竞争审查作为合法性审查的必经程序,2022年通过“两审”联动审查相关文件48件,为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提升合同管理质效。对部门报送的涉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相关合同章程,以及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合同,实行优先审查“零等待”模式,并根据需要提前介入合同签订中背景调查、谈判和文本起草等工作,切实防范合同法律风险。去年以来,共审查涉企合同3192件,有效保证财政资金和国有资金安全。
加强行政允诺管理。出台国内首部行政允诺管理办法,将通过会议纪要、担保文书、往来电函等方式作出的行政允诺全部纳入审查范围,构建起以权力内控为基础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去年以来,共审查各类承诺事项55件。
◆创新涉企执法机制
优化涉企执法方式。制定出台《威海市涉企行政检查管理办法》《威海市涉企行政检查分级分类监管办法》,创新推行以信用和风险等级为依据的涉企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涉企检查次数降低35.3%,问题发现率提升9%,涉企行政检查的精准性和规范性显著提升。
强化涉企检查监督机制。建立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调配合机制,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护航企业发展”专项监督,累计抽查涉企检查事项457项、行政执法案卷1800多本,督促解决执法领域问题17个。
完善涉企复议案件办理机制。建立涉企行政复议案件类型化审理机制,对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实行当场受理、容缺受理,压缩办案期限20天以上,涉企案件综合纠错率达到55%,化解项目立项、税收征缴、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企业诉求问题70余个。
◆创新法律服务机制
深入实施“十百千”法律服务工程,聚焦全市10条优势产业链,组织100多家法律服务机构,针对链上1000多家重点企业,建立“入企大走访、法律大体检、政策大宣讲、信息大交流、问题大解决”全流程助企法律服务机制。去年以来,主动向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发出提醒1500件次,提出涉法问题意见建议8000件次,协助起草审查相关文件1400余份,帮助企业解决涉法问题3000多个,避免或降低因疫情而造成的损失1.8亿元。
推行“园区式”法律服务。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企法律服务的实施意见》,结合产业园区特色和企业需求,全覆盖打造“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法律服务“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站办结”,相关做法在《法治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推广。
优化“平台式”法律服务。依托山东律师惠企服务平台、威海市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威海市企业法律服务平台,建立律师事务所、律师专业特长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公开机制,优化线上法律咨询、权益维护、纠纷调解等服务功能,便利企业对口查询相关法律业务,为企业开工复工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去年以来,共提供各类法律查询和法律服务6000余次。
开展“保姆式”法律服务。在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实体平台设立涉企法律服务窗口和涉企人才法律服务中心(站),开通“12348”人才法律服务专线,累计为企业及涉企人才提供法律服务5000余人次,以优质的帮办代办服务助力企业引才、留才。
实施“精准式”法律服务。建立惠企政策文件分析研判、精准推送和督导落实“三项机制”,向企业免费发放惠企政策工具汇编4万多册,线上精准推送信息3000余条。建立惠企政策实施评估和上级政策落实机制,协助推动10大类惠企政策和351件上级政策落实落地。
在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中再增加一批立法联系点,进展情况如何?
我市于2019年建立行政立法联系点制度,确定了22家单位为首批市行政立法联系点单位,今年,在迪尚集团、威海紫光生物、福瑞机器人有限公司、家家悦以及威海市物业管理协会等企业协会新增了20家立法联系点。
我市目前在组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法律服务团队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目前,全市招商引资法律服务团已完成组建,由240名律师、7名公证员、11名司法鉴定人组成,服务团下设10个法律服务专业组,分别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服务专业组、民事法律服务专业组、海事海商法律服务专业组、企业法律顾问与合规服务专业组、公司与商事法律服务专业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专业组、金融保险法律服务专业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专业组、建筑工程法律服务专业组、破产重组与并购法律服务专业组。
市司法局在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方面还采取哪些举措?
◆完善制度
在全省率先出台两项制度文件,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了《威海市行政执法监督办法》,明确行政执法机关必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年度行政执法工作计划,未纳入计划的行政执法检查,不得实施;以政府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了《威海市涉企行政检查管理办法》,明确涉企行政执法的原则、主体、范围、方式、程序等。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严格控制涉企行政执法频次。同一行政执法机关对同一企业的不同检查、上下级之间对同一企业的同类检查,不同行政机关之间对同类企业具有关联检查职责的执法检查,可合并组织实施的,应当合并实施,坚决杜绝选择性执法、重复执法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除严格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对上级制定的裁量基准直接适用或结合实际可在相应阶次和幅度内进行细化量化外,还组织行政执法机关对我市自行制定的24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涉及的119项行政处罚事项,逐项梳理制定裁量基准。
◆改进涉企行政执法方式
不断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拉长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减轻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在依据管理权限全部认领省级清单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新增121项事项,清单总数达到了445项,位居全省前列。自推行“不罚”“轻罚”清单以来,共办结相关案件3万余件,减免处罚金额1.31亿元,充分彰显了行政处罚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最大限度地为市场主体提供健康有序、宽松适度的发展环境。
今年,市司法局将再推出一批电子证照“无证明”社会化应用场景,目前进展如何?
2023年,威海在公证领域又推出100项公证服务电子证照“无证明”事项,涵盖房屋买卖合同公证、亲属关系公证、签名式样公证、保全公证、抵押担保公证等群众企业相关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通过威海市政务服务平台办理公证服务事项时,若相关证明材料在公布时间范围内能查到,广大群众和企业就可免于提交。(Hi威海客户端记者蔡垒/文毕钰晶/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市2023年工作动员大会精神,威海市司法局围绕服务保障大抓经济积极研究谋划,聚焦制度供给、涉企执法、涉企服务和矛盾化解四个方面,市司法局研究出台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服务保障大抓经济20条措施,为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提供了专业的法律服务和坚强的法治保障。

相关链接:
近年来,市司法局在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创新审批评估机制
强化法律风险评估。建立重大投资项目审查机制,对以市政府名义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和需市政府研究的重大投资项目,逐一开展法律风险审查评估,去年以来,共审查重大投资项目合作协议45份,标的额20多亿元,最大限度减少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的法律风险。
建立审查联动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合法性审查与公平竞争审查联动机制,将公平竞争审查作为合法性审查的必经程序,2022年通过“两审”联动审查相关文件48件,为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提升合同管理质效。对部门报送的涉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相关合同章程,以及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合同,实行优先审查“零等待”模式,并根据需要提前介入合同签订中背景调查、谈判和文本起草等工作,切实防范合同法律风险。去年以来,共审查涉企合同3192件,有效保证财政资金和国有资金安全。
加强行政允诺管理。出台国内首部行政允诺管理办法,将通过会议纪要、担保文书、往来电函等方式作出的行政允诺全部纳入审查范围,构建起以权力内控为基础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去年以来,共审查各类承诺事项55件。
◆创新涉企执法机制
优化涉企执法方式。制定出台《威海市涉企行政检查管理办法》《威海市涉企行政检查分级分类监管办法》,创新推行以信用和风险等级为依据的涉企分级分类监管模式,涉企检查次数降低35.3%,问题发现率提升9%,涉企行政检查的精准性和规范性显著提升。
强化涉企检查监督机制。建立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调配合机制,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护航企业发展”专项监督,累计抽查涉企检查事项457项、行政执法案卷1800多本,督促解决执法领域问题17个。
完善涉企复议案件办理机制。建立涉企行政复议案件类型化审理机制,对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实行当场受理、容缺受理,压缩办案期限20天以上,涉企案件综合纠错率达到55%,化解项目立项、税收征缴、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企业诉求问题70余个。
◆创新法律服务机制
深入实施“十百千”法律服务工程,聚焦全市10条优势产业链,组织100多家法律服务机构,针对链上1000多家重点企业,建立“入企大走访、法律大体检、政策大宣讲、信息大交流、问题大解决”全流程助企法律服务机制。去年以来,主动向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发出提醒1500件次,提出涉法问题意见建议8000件次,协助起草审查相关文件1400余份,帮助企业解决涉法问题3000多个,避免或降低因疫情而造成的损失1.8亿元。
推行“园区式”法律服务。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企法律服务的实施意见》,结合产业园区特色和企业需求,全覆盖打造“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法律服务“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站办结”,相关做法在《法治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推广。
优化“平台式”法律服务。依托山东律师惠企服务平台、威海市网上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威海市企业法律服务平台,建立律师事务所、律师专业特长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公开机制,优化线上法律咨询、权益维护、纠纷调解等服务功能,便利企业对口查询相关法律业务,为企业开工复工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去年以来,共提供各类法律查询和法律服务6000余次。
开展“保姆式”法律服务。在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实体平台设立涉企法律服务窗口和涉企人才法律服务中心(站),开通“12348”人才法律服务专线,累计为企业及涉企人才提供法律服务5000余人次,以优质的帮办代办服务助力企业引才、留才。
实施“精准式”法律服务。建立惠企政策文件分析研判、精准推送和督导落实“三项机制”,向企业免费发放惠企政策工具汇编4万多册,线上精准推送信息3000余条。建立惠企政策实施评估和上级政策落实机制,协助推动10大类惠企政策和351件上级政策落实落地。
在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中再增加一批立法联系点,进展情况如何?
我市于2019年建立行政立法联系点制度,确定了22家单位为首批市行政立法联系点单位,今年,在迪尚集团、威海紫光生物、福瑞机器人有限公司、家家悦以及威海市物业管理协会等企业协会新增了20家立法联系点。
我市目前在组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法律服务团队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目前,全市招商引资法律服务团已完成组建,由240名律师、7名公证员、11名司法鉴定人组成,服务团下设10个法律服务专业组,分别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服务专业组、民事法律服务专业组、海事海商法律服务专业组、企业法律顾问与合规服务专业组、公司与商事法律服务专业组、国际商事法律服务专业组、金融保险法律服务专业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专业组、建筑工程法律服务专业组、破产重组与并购法律服务专业组。
市司法局在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方面还采取哪些举措?
◆完善制度
在全省率先出台两项制度文件,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了《威海市行政执法监督办法》,明确行政执法机关必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年度行政执法工作计划,未纳入计划的行政执法检查,不得实施;以政府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了《威海市涉企行政检查管理办法》,明确涉企行政执法的原则、主体、范围、方式、程序等。
◆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
严格控制涉企行政执法频次。同一行政执法机关对同一企业的不同检查、上下级之间对同一企业的同类检查,不同行政机关之间对同类企业具有关联检查职责的执法检查,可合并组织实施的,应当合并实施,坚决杜绝选择性执法、重复执法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除严格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对上级制定的裁量基准直接适用或结合实际可在相应阶次和幅度内进行细化量化外,还组织行政执法机关对我市自行制定的24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涉及的119项行政处罚事项,逐项梳理制定裁量基准。
◆改进涉企行政执法方式
不断完善包容审慎监管机制,拉长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减轻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在依据管理权限全部认领省级清单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新增121项事项,清单总数达到了445项,位居全省前列。自推行“不罚”“轻罚”清单以来,共办结相关案件3万余件,减免处罚金额1.31亿元,充分彰显了行政处罚的教育和引导功能,最大限度地为市场主体提供健康有序、宽松适度的发展环境。
今年,市司法局将再推出一批电子证照“无证明”社会化应用场景,目前进展如何?
2023年,威海在公证领域又推出100项公证服务电子证照“无证明”事项,涵盖房屋买卖合同公证、亲属关系公证、签名式样公证、保全公证、抵押担保公证等群众企业相关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通过威海市政务服务平台办理公证服务事项时,若相关证明材料在公布时间范围内能查到,广大群众和企业就可免于提交。(Hi威海客户端记者蔡垒/文毕钰晶/图)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蔡 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