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委员扎根在基层、服务于一线,是基层政法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落实者。面对新时代新使命,环翠区桥头镇党委副书记朱洪喜自担任政法委员以来,始终当好基层“一块砖”,用服务群众大小事垒砌平安“桥头堡”。
扑下身子
帮助百姓排忧解难
“俺家三亩多地的庄稼全泡水里,棒棒苗都快淹死了,俺找谁包赔损失啊?”去年7月,60多岁的村民张老伯脚穿一双沾满泥水的水鞋,手里擎着一顶草帽,浑身湿漉漉地走进桥头镇综治中心。草帽往桌上一扔,张老伯就开始倾诉一肚子苦水。
这一幕恰好被正在处理工作的朱洪喜撞见,他赶忙迎了上去,为张老伯倒上一杯热水。“老张,快坐下喝杯热水,天大的事咱俩一起想办法解决。”朱洪喜安慰道。
几句话下来,朱洪喜明白了张老伯的诉求。赶上夏季,桥头镇雨水绵绵,不少低洼地块遭受水灾,张老伯的庄稼也被淹了,并认定是前不久来村里整理堤堰垮塌的施工单位造成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我也是农民出身,能深切感受到农民与土地的感情。”朱洪喜说。
急群众之所急,朱洪喜当天就下田实地查看了张老伯农田受灾情况。当天下午,他同工作人员一起驱车赶往文登,找到施工单位负责人,探讨解决方案,最终为张老伯拿回了2000元赔偿款。
张老伯颤抖着双手从朱洪喜手里接过赔偿金,激动地说:“朱书记就是俺们镇农民的‘贴心人’。”
化解矛盾
筑牢平安建设根基
“善理农村事,温暖农民心。”这是桥头镇老百姓对朱洪喜开展信访工作的评语,也是朱洪喜从事政法工作的真实写照。
“走进一扇门,大小事都能办好啦!”去年7月,桥头镇上柴里村一村民称其在山中栽种的竹子丢失,怀疑是熟人作案,闹着要报警和打官司。事情反映到朱洪喜这里,他根据桥头镇“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立即组织人员对该村民及邻居家周边进行调查走访,联系多部门开展调查,细致走访摸排,排除了邻居作案的可能性。之后,又巧妙借助群众“舆论”,仅用5天时间,就迫使作案人员主动“投案”,促成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避免了矛盾升级。
桥头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村稳定是全镇稳定的基础和核心。这几年,在朱洪喜的推动下,桥头镇率先探索整合相关资源,保障“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有效运转。2022年,桥头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累计调处群众矛盾纠纷12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万玉 通讯员 李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