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临港区蔄山镇福鼎社区的居民徐和平,几乎每天都要到城市书房里“充充电”,拿本书找个安静的角落阅读,是他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家门口就能找到看书读报的地方,真方便啊!”徐和平说。
以临港文化中心为主阵地,建设2个城市书房、3个镇综合文化站、18个基层服务点、43个农家书屋……近年来,临港区着力构建特色区域“10分钟文化圈”,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全区域流动,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服务内容提质增效进行综合研判,共同形成临港一站式、综合性、区镇村三级联动的“1+N”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有新花样、新体验、新惊喜。
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
“眼神跟着手走,右手拿着扇子慢慢从头顶落到腰间……”近日,在临港文化中心的舞蹈教室内,徐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辅导,学员们兴致盎然。在这个公益课堂上,学员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层次不一,但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
近些年,临港文化中心持续开展多种公益文化课,几乎每天都有学员前来学习,民族舞、钢琴、书法、国画、合唱等8类课程紧贴群众需求,让群众乐享公益文化艺术培训“大餐”。
临港文化中心共分为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和大剧院三大功能区,服务范围涵盖群众文化活动、高雅艺术展演等,是临港区首家“一站式、综合性、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平台,以1.37万平方米的体量建造成一个大型综合性“区域文化聚落”。
临港区创新管理模式,按照政府主管、市场化运营的模式,通过购买服务将专业化运营团队引入到场馆运营中,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中心组织、招募各类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及基层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形成专业高效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我们还在图书馆内引进智能化管理系统,配备自助借还机、自助查询机、自助办证机、多媒体阅读机等,实现全面自助服务。”临港文化中心负责人杜争美介绍。
观展学艺点亮社区生活
送戏下乡、流动演出、艺术展览……临港区开展形式多样的精品展,为群众送上一场场“视听盛宴”。临港区联合临港文化志愿者协会、戏曲家协会、家英圆梦戏曲艺术社等协会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项目,每年在全区156个村(社区)同步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每村(社区)送戏数量为5场,总计780场。
同时,开展流动演出与艺术展览服务项目,依托流动图书服务车,每年达到60次流动图书服务、15次流动演出、12次流动展览,把优秀的戏曲文化与文艺精品送到群众“家门口”。
临港区还邀请从临港区走出去的国内知名艺术家张锡杰返乡,举办“情系家乡·扶摇临港”张锡杰画展,展出绘画、书法、瓷画等220件精品,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参与、欣赏。“今年我们将围绕重大节庆及主题开展大型主题性专场演出活动10场。”临港文化中心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说。
临港区整合资源广泛开展艺术技能培训,目前已开设非遗课程100节,特色儿童手工制作课程90节;通过竞争性评审的形式,整合区内培训资源,建立资源库,储备10家优质社会培训机构,全年常态化为群众提供2000节培训课程,先后培育了时装秀《水墨兰亭》、二胡合奏《赛马》一系列文艺精品,进一步带动社会艺术培训发展和文化消费升温。
为提升基层文化水平,临港区发挥“指挥棒”作用,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广泛开展普及性艺术教育和艺术技能培训,引领不同层次的文艺爱好者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合作。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才艺展示赛事活动,提升群众文艺队伍的整体水平。加强基层文艺辅导,组织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实现基层文艺队伍全区覆盖,各村、社区文艺队伍数量均在3支以上,形成全民参与态势,普通群众成为艺术活动的主体。
流动服务车开进村居
临港区结合区域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按照区镇村三级联动的文化服务模式,对区域内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文化志愿服务等内容进行优化提升,形成了临港特色区域“10分钟文化圈”。今年将持续发力,重点推动临港区美术馆落实落地,通过优秀艺术品展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临港区充分考虑各年龄段的文化需求,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报名等方式开展了书法、舞蹈等特色课程。同时,依托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区域内的活动、社团风采等内容进行广泛宣传,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培育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作品。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对标先进,加大对文化服务质量提升。
临港区创新文化服务方式,采取“流动”服务的方式,通过流动服务车将区域内好书、好品、好演出等送进村居,缩短了区域文化服务“距离”,打造零距离、有温度的文化服务,对于区域文化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鹏雪 鞠传淇)